新春走基层丨脆李变成“金果果” ,农户住上小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不用着急,还有10来天才用打药,你提前准备好,随时保持联系,芽苞转绿就准备打药。”2月6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方波博士接到了巫山县曲尺乡脆李种植户陈正喜的电话,咨询病虫防治问题。往年这个时候他已经在果园里奔波,这段时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不能下乡,但他对农户的技术指导没有停。
科技攻关让巫山脆李变“金果果”
“3月是李树开花的季节,花芽露白之前的李树春季管理是全年病虫害防治的重要一环。”方波说,这是关系到今年李树开花结果、品质提升的关键,每年这个时候他们都要到巫山脆李主产区各个脆李基地进行培训和现场指导,现在是非常时期,虽然不能赶到现场,但是会通过电话、微信进行线上咨询、指导。
方波是重庆市级科技特派员,也是巫山脆李专家大院的常驻专家,18个深度贫困乡镇产业扶贫技术指导组成员,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任务,基本每个月都会来往重庆主城至巫山之间,执行项目任务、开展培训指导。除了现场指导,还开展集中科技培训,仅去年巫山县乡村三级产业人才培训,一次就接近1000人。
重庆市巫山县,位于重庆最东端,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山高坡陡,是渝东北片区最大的岩溶地区。巫山脆李专家大院所在的曲尺乡因为地处岩溶山区,土层薄,暴雨冲刷破坏力强,水土流失严重,曾经一片荒山。过去,村民们只能种植耐干耐旱的玉米、红薯,而现在这里瓜果飘香,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巫山脆李的种植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距今1000多年历史。”方波说,这里的李子比普通李子脆、嫩、甜,不过以前都是农户在田边地脚种植,没有形成规模,也卖不起价。小小的脆李能不能变成当地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巫山县与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合作。
专家现场指导果树种植。受访者供图
研究人员从2007年开始大力开展品种提纯选优试验工作,采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的方法进行脆李良种特征序列分析,审定巫山脆李品种。2014年开始,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与巫山联合开展了巫山脆李品种筛选及区试选育工作,选育的晚熟巫山脆李品种“宛青”,让原本在7月初成熟的脆李延长到8月,果品的供应期更长,缓解了果品集中上市压力,产业更能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科技支撑,小小脆李变成了“金果果”。
脆李让农户盖上了小洋楼
65岁的王恩海,是巫山县曲尺乡权发村的农民,坐在自家落地大玻璃的小洋楼里,他掩不住笑意:“说实在话,我们村脱贫致富真的全靠了李子树,这几年90%的村民都盖了新房,好多还在县城里买了房。”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