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10-12 12:13 的文章

快手难撼富士康 隐形的“墙”从未消失

快手难撼富士康 隐形的“墙”从未消失

  欢迎关注“创事记”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何润萱 江宇琦

  来源:毒眸(ID:youhaoxifilm)

  早上八点,疲惫的熊二从深圳市富士康观澜科技园走出,回到距离园区仅260米外的家中。刚下夜班的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睡觉,而是把之前做好的短视频发在火山小视频上。在那上面他拥有4万粉丝,是观澜富士康地区的头部大号之一。

  对于媒体来说,“富士康”三字意义非常。

  九年前,富士康发生连续跳楼事件,短短十个月里有14名富士康员工从不同园区的楼上跳下,让这座传统制造业工厂变成了媒体笔下的“吃人机器”。南方周末记者花了28天卧底富士康,试图从碎片化的人际关系中找到富士康连续跳楼的真相;2013年,《财经天下》刊载过一篇《富士康的“夜生活”》,走访观澜、龙华、郑州等地,但因被网络媒体转载改名为“富士康女工兼职从事色情业”,引起富士康工会联合会的抗议。

2010年5月26日,因频繁发生的员工堕楼事件,富士康首次向全球200多家新闻媒体敞开大门。图为5月26日,富士康龙华科技园区,员工围观前来采访的记者。(图片来源:新华网)

  2010年5月26日,因频繁发生的员工堕楼事件,富士康首次向全球200多家新闻媒体敞开大门。图为5月26日,富士康龙华科技园区,员工围观前来采访的记者。(图片来源:新华网)

  十年后的今天,随着这些热议退散,富士康也慢慢回归“沉寂”。偶尔能在知乎这样的网络社区里看到一些它的踪迹,比如一位叫“李狗嗨”的用户记录了下了他在富士康工作的两个月生活,这段“无望”的生活让他发奋考研,如今他已经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机械工程博士。但大部分答案更像是主动迎合大众的想象:流水线黑白两班倒,每次持续10个小时,除加班拿钱,这里的工人没任何追求。

ID为“李狗嗨”的知乎用户对富士康生活的记录

ID为“李狗嗨”的知乎用户对富士康生活的记录

  富士康青年的生活,只有枯燥的工作吗?

  带着疑问,毒眸来到了观澜富士康。我们发现,与一些描述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这里的三十多万个体和普通人一样有着稀松平常的娱乐生活。而一些富士康的员工,凭借着对于热点和网络文化的精通,熟练地成为短视频大号,并通过这项技能赚到了更多的钱。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线上娱乐像两块五的可口可乐一样传遍了全中国。

  在这样一个有符号意义的特殊区域,快手们正在帮助富士康青年们“逆袭”,一些鸿沟正在被填平,但仍有一些“墙”未被打破。

  熊二的经历,仅仅只是一个故事的开头。

  “标签”背后的富士康

  汽车驶下高速、深入到龙华区观澜一带时,原本的路旁的高楼大厦逐渐变成了各色低矮厂房,暖色的路灯取代了商业中心里的灯红酒绿,才到晚上九点便已看不到太多行人。周围的一切似乎还留有着旧工业时代的烙印。如果只是目睹眼前的这些,也许会认可各种报道里观澜“应有”的那些标签——封闭、落后、隔离,以为这里还是十年之前的景象。

图片来源:2010年南方周末报道,其报道中的图注为“富士康生产线上的工人,目光呆滞”

图片来源:2010年南方周末报道,其报道中的图注为“富士康生产线上的工人,目光呆滞”

  直到我们面前的熊二,掏出iPhone XS开始展示他视频账号的那一刻,这里的真实面貌才逐渐浮现。

  “我在火山视频上有好几个号,最多的有4万多粉丝。”采访刚一开始,熊二还表现得有些拘谨,面对提问也只回答两三个字,可当话题转到个人短视频账号时,他的话匣子就完全打开了:“快手、抖音上我都有账号的,但是粉丝都没有火山上的多。这么多粉丝,在我们这片算是最多的了。”

  在被问及有何代表作的时候,熊二表现得有些自豪:“太多了,我都不知道选哪个。”他向我们展示了自己发布的上百条视频,大部分内容都是富士康员工的日常,如厂哥上下班、园区食堂饭菜等。“播放量都蛮高的,我的视频随便一发(播放量就能破万)。他指了指一条关于新员工入厂的视频,“你看,过万的太多了,这个就有40多万的播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