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首个股权激励案出炉 乐鑫科技“尝鲜”
科创板股权激励计划的“首个吃螃蟹者”亮相。今日发布股权激励计划,其突破50%的价格限制、更便利的实施方式、个性化的股权激励考核等,令乐鑫科技充分享受到科创板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开设的各项制度创新、市场化红利。
“首单股权激励进行了较为大胆的探索,不仅用足了规则,还做了多项有益尝试,亮点多多、新意十足。本次授予价格突破了50%的价格限制,体现了科创板股权激励的自由度;对不同对象设置不同归属安排,不同对应不同归属比例,也凸显了此次股权激励的个性化和灵活性。”有投行人士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另有集成电路行业专家认为,乐鑫科技在上市初期就推出股权激励计划也颇具代表性。在芯片设计行业内,高比例股权激励往往能够更好地吸引高科技人才,这是夯实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突破50%的价格限制
根据股权激励计划草案,乐鑫科技拟向激励对象授予29.28万股限制性股票,占激励计划草案时公司股本总额8000万股的0.366%。
值得一提的是,乐鑫科技激励计划授予限制性股票价格的定价方法为不低于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后首个交易日收盘价的50%,并确定为65元/股。本次授予价格占前1个交易日交易均价的39.61%;占前20个交易日交易均价的41.95%。
“主板公司有规定,原则上,授予、行权价格不得低于激励计划公布前1个交易日股票交易日均价的50%,以及前20个交易日、前60个交易日、前1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之一的50%。而科创板股权激励相当于放开了50%的限制,给了公司自行选择价格的权利。”有投行人士向记者分析,乐鑫科技充分利用了这一条件,在价格上突破了上述50%的限制,被赋予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宽的选择范围。
操作更具便利性
除突破价格限制外,乐鑫科技的股权激励计划还享受了科创板股权激励操作的便利性。科创板设置了两类限制性股票,第一类可类比主板的限制性股票,其从激励草案到授予、解锁流程较为复杂。一个现实问题是,主板限制性股票在授予后即需完成变更登记,股票所有权发生转移。先授予登记的缺陷在于,届时公司未达到激励条件或者激励对象离职,会触发注销已授予股票的程序,较为繁琐。
而此次乐鑫科技则选择了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即授予时可不进行登记,而是在满足了一定条件后,再登记给激励对象,这一流程被称为“归属”。
有投行人士分析认为,科创板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与《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的“授予”存在差异。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在授予时,所有权并未发生转移,激励对象后续满足相应获益条件后,才分次获得并登记股票,从而不会产生登记后情况变化再回购注销的情况。
“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情况下,科创板的股权激励拥有更多操作余地和时间。应该说,科创公司比较倾向于选择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在该投行人士看来,乐鑫科技在“尝鲜”的同时也为后来者探索了有益经验。
此外,记者注意到,科创板上市规则规定,“获益条件包含12个月以上的任职期限的,实际授予的权益进行登记后,可不再设置限售期。”而在此案中,公司明确设置了符合上述条件的任职期限要求,因此上述股份归属后即可流通(除董事需满足法定的限售要求外)。
“量体裁衣”满足不同激励对象
根据草案,本激励计划授予的激励对象总人数为21人,包括披露本激励计划时在公司任职的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董事会认为需要激励的其他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