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09-20 21:46 的文章

芯能科技业绩变脸 频遭减持 “带病”过会恶果显

中国网财经9月20日讯(记者 赵戎)披露完“变脸”严重的2019年半年报后,芯能科技(603105.SH)接连发布了多位董监高的减持公告。

这家从新三板退市后登陆A股的光伏企业,自2018年7月上市以来业绩不停下滑,并在业务转型的道路上备受质疑。此次被股东群起减持也使该公司此前上市时遭人诟病的问题又翻了出来。

上市一年业绩大变脸

芯能科技是一家以分布式光伏为核心的清洁能源服务商,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分布式光伏开发及服务、自持分布式光伏电站运营以及光伏产品制造。

从公开的财务数据来看,芯能科技的高光时刻出现在2015年。当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03亿元,归母净利润1.2亿元,此后,芯能科技的营收便一路下滑,2018年实现营收3.84亿元,仅为2015年的24%。

与之对应的净利润的不断下滑,2018年公司净利润为6616.27万元,同比下滑58.97%,2019年上半年继续下滑,仅盈利1316.36万元,同比大幅减少75.20%。

从毛利率角度来看,2015-2018年公司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16.82%、21.36%和 23.87%,呈持续上升态势,但同行业毛利的均值分别为24.54%、25%和30%,公司低于同行3到7个点。

备受质疑的转型之路

对于业绩的不断下滑,芯能科技称,公司加大自持分布式电站投资建设,减少了对外提供分布式光伏开发及服务的业务规模,从而导致分布式光伏开发及服务收入的下降;此外还有硅片市场行情波动以及生产线技改等因素的影响。

从业务运行模式上来看,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运营指公司自行建设并运营的分布式光伏电站,通过与客户签订20年左右的供电服务协议来获得稳定的光伏发电收入,属于公司自持资产。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发与服务是指为客户提供包括光伏组件、配件产品以及屋顶资源开发、设计与并网支持、运行维护等服务。

目前,在芯能科技的营收构成中,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运营也就是自持分布式电站业务占比最高,2018年该项收入为2.1亿元,占营收比重为54.95%。

芯能科技在2008年成立之初主要从事硅片等光伏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2013 年开始,公司的主营业务由光伏产品向下游分布式光伏电站开发服务和投资运营延伸,主要为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者提供解决方案,也就是为客户开发项目并提供服务。

2015年开始,加大高毛利率的自持分布式电站业务投入成为公司的既定战略。根据招股书显示,2015年公司该部分业务的营收占比仅为0.38%,2016年增加至3.6%,2017年为12.92%。

2019年上半年,自持分布式电站的营收占比由2018年的54.95%进一步增加至81.20%,速度之快、势头之猛令人吃惊。

由于我国是光伏产业的新兴国家,光伏行业发展仍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浙江省则体现的更为彻底。芯能科技也并不列外,产业政策的变化对公司的盈利水平有重要的影响。

自2013年以来,浙江省出台的光伏补贴政策近50个,除了舟山,几乎覆盖了所有地级市区,各地政府再给予配套补贴,如嘉兴地区给予约0.2元/度的补贴。

招股书显示,芯能科技2017年收到的国家级补贴收入达2977.91万元,省级补贴收入为714.45万元,市、县级补贴收入609.5万元,共计4301.86万元,占当年净利1.16亿元的36.96%,这也是公司在2017年营收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净利却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的重要原因。

但2018年5月,也就是芯能科技登陆A股之前3个月,国家对光伏行业的补助政策踩了“急刹车”

2018年5月31日国家能源局出台《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531新政)提出暂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规模,仅安排1000万千瓦左右的分布式光伏建设规模,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的补贴强度。这突如其来的新政让光伏行业迅速堕入冰窟。

不仅建设规模大幅缩减,电价也补贴也进一步降低。据彼时光伏行业经销商称“本来以为只是降电价,没想到安装都没机会了,除非你不要补贴,但没有补贴,意味着连路都没有了”。

和同行一样,芯能科技的自持分布式电站业务也受到严重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对该部分业务的扩张仍然坚定不移,实在有违商业发展逻辑。

销售数据涉嫌造假

除了业绩不断下滑以及业务转型被质疑意外,芯能科技的客户销售数据涉嫌虚假披露。

根据芯能科技招股书透露,2015-2017年北京京运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京运通,601908.SH)一直是芯能科技的第一大客户,这期间芯能科技对京运通的销售额分别为:4.22亿元、4.18亿元和1.35亿元。

然而查阅京运通2015-2017年的年报发现,芯能科技披露的销售数据与京运通披露的采购数据相差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