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09-01 02:11 的文章

金融科技创新和金融科技输出正迎来新的发展阶

  央行发布万字金融科技规划(《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银发〔2019〕209号),下称《规划》),苏宁金融研究院第一时间出了速读版(见《划重点!5分钟掌握央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不过,如此丰富的规划,速读知其梗概恐怕不够。我们需要精读,需要结合行业环境、趋势动态、热点事件来读,需要反复地读。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本质上是一篇读后感,既是读后感,篇幅也就未加控制,所思所想皆诉诸笔端,不知不觉也接近万字。万字正文已然难读,万字解读岂不画蛇添足?其实,某种意义上,政策解读,本就画蛇添足。

  尘埃落定

  一些争议不决之事,随《规划》出台而尘埃落定。

  (1)金融科技,算什么?

  面对经济下行、金融防风险的复杂局势,新金融一度出现污名化迹象,连带金融科技赋能也受质疑,给从业机构带来不确定性和压力。

  《规划》明确提出将金融科技打造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金融机构的科技转型吃了定心丸,也为金融科技企业的科技输出吃了定心丸,有助于引导全行业集中精力发展金融科技,降本提质。

  (2)金融科技融于金融,金融科技能否独立于金融?

  《规划》开篇就给出金融科技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该定义由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于2016年提出,目前已成为全球共识),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

  关于金融科技的定义很多(表明仍存争议),《规划》选择了金融稳定理事会的界定,并强调该定义“目前已成为全球共识”,为业内尚存的争议——金融科技,是金融还是科技——下了定论:即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由技术驱动,却不等于技术。既然是金融创新,必然要受金融监管。

  这些年,随着互金巨头转型金融科技公司,策略重点从金融产品转向科技输出。银行业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把科技输出职能独立出来;大的互金巨头,也在刻意区分业务板块和科技板块。科技赋能于金融,也隐隐已有科技独立于金融之意。

  央行对金融科技定义的选择和强调,等于向市场重申: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在监管射程之内。

  (3)开放银行,目的还是工具?

  2018年以来,开放银行成为行业热词,个别银行通过开放银行模式获得业务层面的成功,引发行业效仿。《规划》中并未出现“开放银行”一词,只是在“(九)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小节中,鼓励银行业:

  “借助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等手段深化跨界合作,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将金融业务整合解构和模块封装,支持合作方在不同应用场景中自行组合与应用,借助各行业优质渠道资源打造新型商业范式,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开放API和SDK,是国内开放银行实践的典型模式。这段话,其实在讲开放银行,不过也只是将其视作“拓宽金融服务渠道”的新模式而已,是一种工具定位。

  实践中,很多银行却只是盲目跟风,为开放而开放,错把工具当目的。如佛家经典所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别人指月给你看,你却错把手指当月亮,盯着手指看,既误解了月亮,更误解了手指。所以,开放只是手段和表象,归根结底,银行转型要回归到经营提升上来。

  (4)条码支付互联互通,中小支付机构迎新机遇

  支付APP林立,每家一个二维码,消费者深受不能互认互扫之苦。比如明明云闪付有支付立减活动,偏偏煎饼摊只接受支付宝和微信。其实,断直连启动后,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在技术变得可行,市场中就不断有人提出相关动议,只是在顶层设计层面缺乏统一规划。

  《规划》在“(十四)加大科技赋能支付服务力度”小节明确提出,要“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

  考虑到这是三年规划,意味着2021年之前,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或将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