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2-30 12:34 的文章

慈溪凝智聚力 点燃高质量发展“人才引擎”

慈溪凝智聚力 点燃高质量发展“人才引擎”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新校区。

  “3315计划”项目入选数连续4年“领跑”全市;高技能人才新增数连续三年位居宁波区县(市)第一;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新校区建成开学;中科院两大平台新园开园……作为工业强市和浙江省排名第一的全国百强县,慈溪今年将人才资源作为最核心的战略资源,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着力下好平台、企业、产业三招“先手棋”,激活科技、创新、经济三大“动力源”,实现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年初以来,慈溪着眼新发展,抢抓新机遇,成功引进顶尖特优人才33名;“浙江制造”标准总数、认证证书总数居宁波区县(市)第一;11年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11项,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发展靠创新,创新靠人才。”慈溪市委人才办负责人说,通过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持续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点燃了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慈溪凝智聚力 点燃高质量发展“人才引擎”

  健信核磁工作人员进行核磁共振的超导绕线调试。

  创新驱动筑起人才集聚新高地

  作为杭州湾南岸的“桥头堡”,慈溪近年来优化提升人才政策服务体系,打造优质人才服务生态,扩容升级环杭州湾创新经济区,以资源要素集聚服务人才创业创新;引进中科院两大平台、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等高校院所,以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积蓄创新动力;布点杭州、上海建设“双创飞地”,以异地研发孵化开拓众创空间,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自2012年启动实施“上林英才”计划以来,慈溪共评审产生10批上林英才项目193个,落户128个。在今年“上林峰会”上,慈溪市政府与于军教授团队签署框架协议,将共建中国(慈溪)生命健康前沿技术交叉创新研究院,打造生命健康产业研发新高地。该研究院将依托中科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及拟建的中科产业园,开展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与产业化落地。

  下好“平台”先手棋,提升创新要素承载力。近年来,慈溪围绕打造沪甬人才合作示范区、创建“千人计划”产业园前湾园区的目标,布局建设孵化空间近40万平方米的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上林英才“链式”平台,吸引107个人才项目落户,引进集聚宁波“3315计划”以上专家105位。其中,由中科院慈溪中心、慈溪医工所两大平台组成的研发园新园区,成立由中科院院士领衔、12位领域内顶尖专家组成的慈溪医工所学术委员会,引进“3315计划”人才(团队)20个、人才项目19个。

  打造人才合作新平台,引才聚才跑出“加速度”。今年,慈溪在成功创建杭州飞地基础上,启动建设定位为服务区域合作和赋能创新的“第四方平台”——上海飞地综合服务中心,迎来项目一期开园;签订沪慈人才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慈溪驿站,组建沪慈科技新生力量共同体;加大市场化平台培育力度,支持上市公司慈星股份建设上林英才智能产业园。“目前,园区已集聚3名国家特聘、省特支专家,吸引28家企业(机构)签约落户。前三季度,园区总产值超过1.1亿元。”上林英才智能产业园负责人说。

  依托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科研、人才优势,慈溪大力推动产教融合。今年,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与慈溪龙头企业合作建立3所产业学院,为“慈溪智造”输送人才“血液”和提供技术支撑。其中,慈星智能产业学院采用项目驱动模式,建设4个“智能+X”技术开发工作室,学生完成项目化课程学习,企业负责实战培养,再根据学生来源专业结合个人兴趣分配工作室。“我院现有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智能计算与应用研究所等30多个研究机构,教师们通过产业沙龙、技术合作、联合攻关等形式,投身慈溪重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技术的发展,为这座创新活力之城凝智聚力。”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陈君静说。

慈溪凝智聚力 点燃高质量发展“人才引擎”

  张金迪专注工作。

  乐当“红娘”推出一体化人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