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2-29 17:54 的文章

青年人才走向乡村 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助力脱贫攻

  青年人才走向乡村,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助力脱贫攻坚——

  贫困村来了博士生(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⑦)

青年人才走向乡村 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助力脱贫攻坚

  甘有琴(左一)正在直播中。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摄

  核心阅读

  一大批既有理想又崇尚实干的青年人奔赴脱贫攻坚一线,在基层大显身手。他们用青年人擅长的新理念和新技术,解决一些老大难问题;用活跃的创造,演绎着青春扶贫的故事。那一个个忙碌的青春身影,成为一道亮丽的时代风景

  2015年,贵州大学青年教师胡耀奔赴扶贫一线,通过数据采集、激活及应用,精准解决农村贫困户就业和培训难题。

  同年,还在清华大学热能系读大二的刘一锋决定休学创业,投身高效晶硅太阳能材料的批量制造,致力于光伏扶贫,为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

  2019年10月,胡耀和刘一锋在领奖台上相遇,他们同时拿到了“中国青年创业奖·脱贫攻坚特别奖”证书。

  脱贫攻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对当代青年有着强大吸引力。一大批既有理想又崇尚实干的青年人奔赴脱贫攻坚一线,在基层大显身手。他们用青年人擅长的新理念和新技术,解决一些老大难问题;用活跃的创造,演绎着青春扶贫的故事。那一个个忙碌的青春身影,成为一道亮丽的时代风景。

  手机成为新农具,乡土“山货”成了网红“尖货”

  “我们的水果都是现摘现发货,保证新鲜,请大家放心!”

  点开“巧妇9妹”的短视频,80后甘有琴正面对镜头展示即将打包发货的柑橘,随手剥开一个,皮薄多汁、肉质紧实。甘有琴身后,十几个工人在电商仓库的流水线上正进行搬果、拣果、分装、称重、打包等工序操作。再点开评论,网友留言:“水果清甜好吃,给你点赞!”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是有名的“水果之乡”,甘有琴的家就在灵山县三海镇苏屋塘村。因在家中排行老九,甘有琴给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取名为“巧妇9妹”。炒菜做饭、田间劳作、撒网捕鱼、爬树摘果……甘有琴经常在短视频里分享农村生活,也因此积累了大量关注者,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带货力”。

  2017年9月,甘有琴的“带货力”爆发了。“加微信卖了几天,每天卖1000多斤。微信人数满了,我就开了个网店。”2018年10月底,甘有琴的网店预售当季水果柑橘,又正值视频平台推出“边看边买”活动,短视频下方直接链接到店铺,给网店带来巨大流量,“预售推出一个星期,订单就增长到9万多斤,尝到了‘短视频+电商’的甜头!”甘有琴如今拥有超千万粉丝,视频点击量过亿,成了“拿得了锄头、玩得了直播”的“乡村网红”。

  手机成为新农具,乡土“山货”也成了网红“尖货”,甘有琴开始琢磨着帮乡亲们一起脱贫。“以前村民都是熬夜卖水果,白天摘,晚上等批发商来收,从凌晨1点忙到早上6点,两个多月才能卖完。现在通过短视频宣传推广,一周就能帮大家卖完水果。”甘有琴夫妻俩和大伙儿建起占地10亩的电商基地,为当地50多个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我们上午摘果,下午就能把水果发往全国各地,村里的水果都有了销路!”在她的带动下,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开始返乡承包果园。

  去年,“巧妇9妹”团队共推介销售农副产品400多万公斤,产值超过2300万元。其中仅荔枝就销售超过35万公斤,还创下日销1.75万公斤的纪录;灵山县武利镇芒果滞销7.5万公斤,由甘有琴全部卖光;桂林兴安县蜜橘滞销,在她的帮助下,直接销售了6.5万公斤,间接帮助销售30多万公斤。

  如今,灵山产业基地遍地开花,村民们种柑橘、植果苗、开网店,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灵山县目前有电子商务企业400多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累计实现销售额超过6.3亿元。

  搭乘“短视频+电商”的快车,甘有琴和大山里的乡亲们找到了自我实现的舞台,也开辟了农产品流通的新模式。“我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农民,希望带动更多青年返乡做好农产品,让大伙儿一起走上致富路。”甘有琴说。

  用大数据找到村民需求,匹配就业培训服务

  数据是什么?

  对贵州人和致远数据服务有限责任公司CEO胡耀来说,数据不是简单的1和0,而是通过数据能挖掘出农村贫困地区的切实需求,从而为贫困村民提供更精准的帮扶。

  创业前,胡耀是贵州大学博士生,主修大数据挖掘及应用,毕业后留校任教。2012年,胡耀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发“移动照相馆”系统,在政府的支持下,到贵州农村提供一站式社保卡制卡服务,“村民不用跑到县城,在家门口就能办好社保卡。”他和他的团队进村入户为村民提供数据服务,覆盖了贵州省61个县(市),遍布2万余个自然村寨,累计服务超10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