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锦经纬”十年记:织女,从一千到两万
海南“黎锦经纬”十年记——
织女,从一千到两万的传奇

黎锦技艺传承后继有人。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黎族织锦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海南活动日上展示。海南日报记者 周元 摄
编者按
12月初,海南省首届传统工艺高峰论坛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周年活动,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举行,有关黎锦的话题在主旨演讲和嘉宾研讨中,占了很大的分量。
作为海南唯一的世界级非遗项目,黎族织锦纺染织绣四大技艺在十年间经历了哪些事,政府和民间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绩,海南周刊带你一起去寻找答案。
文\海南日报记者 赵优
2009年10月1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以下简称“黎锦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9月,“黎锦经纬记:守护与传承——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与传统游戏、方言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举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呈现一份十年保护与传承的“成绩单”。
十年实践,十年创新,黎锦技艺保护内涵不断深化,黎锦技艺传承紧随时代发展,从当年的濒临灭绝到成为海南文化的一张名片。焕发出崭新生命力的黎锦技艺也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

2015年12月,东方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馆技艺展示。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62所学校开设黎锦课
黎锦技艺已有3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这些黎锦不仅是黎族人民的生活用品,还是黎族历史、黎族文化、黎族生活习俗的记录。然而,随着掌握黎锦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正濒临消逝的危险。
2005年,黎锦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2006年,黎锦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黎锦技艺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彼时,掌握这一技艺的人数已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
黎锦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首要问题是在推进黎族技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同时,更要履行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诺。为此,海南省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领导小组,省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九个民族市县分管副县长为成员,对全省黎锦技艺保护工作统一领导,制订并落实黎锦技艺保护五年规划和分年度计划。
不断加大的财政投入有力推动了黎锦技艺的保护和传承。2010年至今,全省在5个民族市县建成5个300平方米的黎锦技艺传习馆和16个传承村,保持148亩的原材料生产基地供传承所需,62所中小学开展黎锦技艺实践课,4所大中专院校承担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参与学习人数超过10000人,织女由2009年申报时的不足1000人发展到如今的近20000人。

9月6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符秀英,随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进行文化交流。 省旅文厅 提供
黎锦走进高端场合
如今,黎锦已经成为海南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这离不开多年来我省对黎锦不遗余力的宣传。
从传承人对话到黎族织锦大赛,我省有关黎锦技艺的活动不断推陈出新。
2013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与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三亚召开,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2017年3月28日在海南省东方市举办的千人织黎锦展示,获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多人同时织布”(Most people weaving cloth simultaneously)荣誉称号……黎锦技艺的“强曝光”也逐渐营造出展示黎锦技艺及黎族文化的浓厚氛围。
在我省参加的各类旅游和文化类展会上,由黎族阿婆现场展示的黎锦织绣技艺常常吸引不少观众在海南展位前驻足停留。而在国际活动中,黎锦元素也成为“海南风”“本土范”里的靓丽风景线。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身穿一袭海南黎锦旗袍,头戴黎族传统银饰的礼仪小姐和引导员展现出浓浓的海南传统文化风情,作为2018年年会的主打礼仪迎宾服的黎锦旗袍,成为这场盛会的一大看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