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话文化】沈湘平:发挥人才优势,加强创
沈湘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一般哲学理论、马克思思想、价值与文化问题。出版《唯一的历史科学:马克思学说的自我规定》、《哲学导论》《全球化与现代性》《理性与秩序——在人学视野中》《邓小平的思维世界》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编《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6、2017、2018)、《社会热点解读》(2003、2004、2017、2018)。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
记者:在整合北京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展现首都文化特色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沈湘平:我的建议分为以下四点。
第一,加大首都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在化整为零地分析清楚四种文化内涵之后,还要化零为整,设立大课题,综合研究这四个方面之间的本质关系,挖掘文化层理,构建意义链条,使首都文化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文化是分层的,不仅包括年代的分层,还有结构的分层。就文化结构而言,除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之外,心理文化也应该包含在内,人们对北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属于文化心理层面。目前,我们在物质文化层面上的工作比较显著,但对其他层面,尤其是文化心理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而所谓构建“意义链条”,就是修一条“路”,把北京散漫的、碎片的文化单元连接起来,构成他们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使之成为系统有机的文化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文化形象识别符号进行再思考。
第二,文化资源整合要注重虚实相生、活态存续。
目前,在文化建设过程当中,物质形态方面的建设最易铺开的、最见成效,但如何能让北京人具备与“全国文化中心”定位相称的文化素质,将首都文化观念自觉外化,是颇有难度的。除了物质与精神并重,在人们越来越习惯依赖网络认识世界的时代,我们也要注重现实与虚拟的结合,在现实层面上有难度的文化资源整合工作,不妨先在虚拟世界中做起来,比如我看到北京方志馆就已经开始应用VR技术,立体化的展示北京的历史与文化。
说到底,文化是人们生活的样态,只有活起来,才能继续存在。文化资源不应该成为玻璃罩子里的盆景,而是要靠人气注入活力,靠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可以通过在老城区发展文化产业等方式导入新的业态,而不是出于保护目的将其与世隔绝;与现实隔离的文化是古人的,但不是我们的,更不是未来的。
第三,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9.6%,比全国高出5.4个百分点。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全国第一”,而要瞄准世界最高水平;最终检验产业成果的,不是“走量”的规模,而是能否生产出高品质的高端文化产品;其衡量标准,就是产品蕴含的创意创新程度。目前,我们的文化产业仍然习惯于模仿、同质化倾向严重,创意创新相对匮乏。建议政府在为相关企业减负的同时,着重于“把方向”、“管成效”,改善环境,制定规范,提供服务,其他方面则充分尊重个人和企业的主体性。
第四,在展现首都文化特色方面,必须突破把首都仅仅理解为北京这样一种概念,厘清“都”与“城”的关系。作为首都的北京,在展现自身文化特色时,应兼具世界格局、中华特色和首都风范,以世界一流的历史文化名城为参照,向世界展现华夏魅力,使人们透过这个窗口,看到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以及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通过爱上北京而爱上中国。
在进行文化展示时,生活方式、精神面貌比器物空间更关键,也更难操作。我们能否通过某些方式,为人们提供关于首都文化、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培训,包括推荐一些“必去“的地方,帮助人们系统了解北京文化,从而生发出首都公民意识、首都公民素质?这样的工作,目前做的还不多。比如前面提到的北京方志馆,就是非常精彩的、能切实了解整个北京文化地理历史的地方,但因为知名度不高,所以去的人很少。
记者:国家对北京“四个定位”之一是“全国文化中心”,您认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难点在哪里?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