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0-23 17:56 的文章

“科普期刊融合發展交流沙龍”在京召開

人民網北京10月23日電(趙春曉) 10月22日,受中國科協科普部委托,由科普時報社、中國科普網主辦的“科普期刊融合發展交流沙龍”活動在京召開。圍繞“新媒體時代傳統科學期刊的科普經驗分享”主題,科普媒體負責人、科普專家進行了熱烈研討,一起分享了新媒體時代傳統科普期刊發展壯大的成功經驗和有益探索。

媒體融合時代要重視視頻內容規劃

《百科知識》的創辦開啟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經過40年的發展,《百科知識》在做大科普文化傳播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經驗。

《百科知識》雜志社社長趙新宇介紹說,近幾年,他們對一些科普內容重新做了規劃,以《百科知識》為依托進行改寫,做了一檔音頻節目,叫“迷你百科”科普秀,在喜馬拉雅等平台播放,兩年多推出了400多期內容,目前效果還比較好。

另外,《百科知識》重點做科普視頻內容,把雜志原來的科普內容做腳本重新改寫。現在有120多個視頻節目正在制作,包括一個完整的介紹24節氣的科普內容,以及與動物植物相關的科普內容。這些科普視頻節目准備推廣到一些中小學,可以作為中小學科學課程教材展示內容。

此外,《百科知識》還建立了“百科大講堂”VIP群,定期在裡面做科普講座的直播,目前比較成型的課程有30多節課,未來將開展線下的研學活動。

新媒體傳播需要立體化發展

“全國醫師有460萬醫生,每人一篇科普文章就460萬篇。”中國醫師協會報刊管理部主任、《中國醫學人文》雜志社董事、法人王德說,科普宣傳新媒體要做得好,需要立體化傳播,融媒體發展。

他認為,醫學科普可以考慮讓醫生增加科普教育的職能,“至少要有一篇科普文章,才能晉升為主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這應該成為一個規定。作為一個科學家也好,作為一個醫生也好,寫一篇科普文對他本身也是好事兒,因為醫生專家寫的科普文章,一般來說是經過科學認証的,更加專業。”

王德介紹說,美國醫學會、英國醫學會每個星期都有有關醫學最新進展的討論會,所有的大眾媒體包括電視台,在發布醫學新聞的時候,必須在醫學會發布之后再發布,這個機制讓醫學科技傳播更加專業,更加立體化,從而避免一些低劣健康文章在網上廣泛流傳誤導受眾。

適應新媒體平台快速迭代的需求

“《環球科學》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家的幫助,我們有400位華人科學家、100位院士審稿。”《環球科學》常務副總編輯、總經理劉芳介紹經驗時說,《環球科學》始終堅持報道科學前沿的定位,建立了一個全球化科學報道體系。

她說,媒體的快速變化,帶來了非常大的機遇,近5年《環球科學》全媒體多平台融合發展,目前建有兩個網站。其中一個是環球科學官網,另一個領研網是專門針對科研人員的網站。三個主要公眾號面對三個社會圈層:普通公眾、科研人員和青少年。《環球科學》微信用戶200萬,已進入全國微信公眾號500強。

據劉芳介紹,《環球科學》報道模式,有三個維度,要求編輯團隊鎖定全球重大科學事件,30分鐘之內社交媒體要快速響應,24小時要有中度報道出來,在社交媒體發出文章的同時,報道會梳理歷史上一些相關的文章快速形成專題。紙刊會根據事件做持續追蹤和深度文章報道。

她舉例說,今年諾獎的報道,《環球科學》發出了全網最快的文章,解讀了整個科研故事,整合團隊組建了單獨諾獎報道小組,快速響應,團隊作戰,當時就做出了10萬+爆款文章,“24小時左右,我們的領研網制作了諾獎專題,梳理歷史上曾經發表過的關於諾獎研究的相關報道,快速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做到了從流量到粘度的轉換。”

同時,《環球科學》針對重大新聞派報道團隊到美國進行一線採訪,同時制作視頻和進行網絡連線。這種組合式報道,給讀者提供了更加立體化的內容。

“在傳播手段上,整個團隊要適應新媒體平台快速迭代的需求進行創新,包括一些漫畫形式,直播平台的現場直播等。”劉芳說,《環球科學》還開設了音頻板塊,收集全球科技要聞,在新媒體平台推出,每天清晨向公眾解讀全球重要科學論文背后的進展突破和一些新聞事件。

科學傳播已經進入非常好的時代,新媒體技術帶來傳播的便利性,劉芳認為科學傳播面臨五個機遇:科學家參與的意願,公眾的參與意願,中國科學的快速發展,媒體生態升級,還有企業科研機構與科技企業更重視基礎研究和科學傳播。“牢牢抓住這些時代給予的特殊機遇,努力突破發行渠道、人才培養、商業模式等諸多領域的制約瓶頸,科普期刊完全可以實現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