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培养视角看地方高校发展
从人才培养视角看地方高校发展

■赵丁选
地方高校要深入梳理过去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于一些不能适应新形势乃至制约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障碍,也要进行持续改革。
首先,要进行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改革,压缩总体课程学分,调整课程设置和学分比重,促进学生更全面发展。其次,要改革学生评价和激励方式。再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实现全方位育人。
在我国2500多所大学中,地方高校占比超过95%,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肩负着为国家尤其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但由于政策、资源等诸多因素,较之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呈现出整体实力较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
因此,在我国综合改革方兴未艾、“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的形势下,地方高校尤其需要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但在此之前,地方高校首先要对时代背景有一个清晰且深刻的认识,进而确定自身发展定位。
时代背景与地方高校发展定位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深刻转型。世界正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加速变革,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可以预期,我国的经济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必然随之改变,人才成长方式也会与过去不同。
当今时代,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今后二三十年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冲刺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面向长远未来,我国需要什么样的创新人才?他们应具备怎样的价值观和能力、知识结构?这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当今时代,大国科技竞争空前加剧。尽管我国近年来很多上天入海等高科技取得了很大突破,但需要正视的是,我国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因此,高校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当今时代,全球化遭遇逆流。在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形势下,党中央进一步加快开放的决策既是中国发展的宝贵机遇,也是中国高校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国发展从过去的融入世界到今后的引领世界,所需要的骨干人才不仅要关心中国,也要关心世界;不仅要懂得中国,也要懂得全球;不仅要研究行业和区域,也要关注社会和市场。如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无疑是对中国大学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
当今时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先进教育技术大量涌现,它们正深度改变着现有的教育教学方式、人类思维模式和学术组织形式,有可能直接冲击教育界现有领跑者的优势地位,催生全球高等教育的新格局。
这些新形势、新情况,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要作深刻剖析,审视自己的发展定位。
以燕山大学为例,它坐落于河北省,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四方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在重型机械、亚稳材料等领域具有深厚办学积淀和国际先进水平,因此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要求有远见、有担当、有国际视野,能够适应并引领区域和行业的未来发展潮流,能够走在区域创新文化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能够满足河北省转型升级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长远需要。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四大挑战
新时代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但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地方高校难免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人才培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如何在大背景中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很多地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所关心的,偏重于眼前、身边和当下的一些具体问题,对行业和区域重大问题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对今后几十年有关领域的发展变革趋势还缺乏清晰认知,对颠覆性的学术研究和技术突破不愿意或不敢投入。
二是如何在社会深刻转型的形势下把握人才培养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