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的文化”非遗交流展成功举行 五大亮点助
深圳新闻网10月22日讯 22日下午,为期两天的第二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面具的文化”非遗交流展览系列活动在深圳设计之都(福保园)正式启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工作者、非遗爱好者、文化工作者济济一堂,共襄盛会。

第二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面具的文化”非遗交流展览系列活动现场
作为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活动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市灵狮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非遗办)、澳门设计师协会、广东观想堂、深圳大学、深圳灵狮伴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支持。
创意诠释经典,设计引领未来!古老的面具文化在灵狮集团倾力打造的升级版“深圳设计之都(福保园)”,与创意、创新激情碰撞,在现代性的文化创意和美学展陈、品牌化的形象包装和传播推广中,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和活力!
文化惠民,主题展览有温度、有故事

“面具的文化”实物展览区
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域,绵延千年、生生不息的面具文化,是西南民族璀璨的艺术珍宝,其中,藏戏面具已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威宁撮泰吉面具、白马藏族㑇舞面具、德江傩堂戏面具、毛南族师公戏面具、贵州安顺地戏面具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题展览采用平面展与实物展相结合的方式,引领观众走入一个有温度、有故事的西南民族地区面具的世界。
在实物展览区,来自贵州安顺地戏的部分代表性手工制作的面具集聚一堂,华丽绽放。屯堡地戏面具安顺地戏表演中使用的面具,是地戏的灵魂。面具用白杨木或丁香木精雕细刻而成,再涂以脸谱彩绘,造型生动形象,神采飞扬。现代的设计理念、艺术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手工作品的极致美感,打破人们对传统工艺的固有印象和模糊概念。

“面具的文化”实物展览区
展览上,传统工艺与相应的现代设计交相辉映,无声地向观众证明:传统工艺始终在为现代艺术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它连接历史和未来,融合经典与时尚,正在构建当下具有中国风尚的生活美学。
“这是贵州威宁撮泰吉面具,这是白马藏族㑇舞面具,这是云南昭通戏面具,这是德江傩堂戏面具……”在平面展区,记者看到,有家长带着孩子仔细地阅读和观看西南各地区面具的发展历史、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面具以及面具的制作工艺。
“想不到西南民族地区面具的历史这么悠久,新石器时代便已萌芽了。这些面具真的就是历史的活化石啊,我们现代人真的要好好守护这些宝藏。”这位家长由衷感叹道。
“面具文化作为我国非遗的一部分,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其蕴藏的智慧和技术之高超都让世人为之惊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未来,我们将致力于更好地将创意、创新融入到其中,让古老的面具非遗文化焕发活力和新生。”一位文创设计工作者在采访中说到。
脑力激荡,主题讲座有观点、有态度

“聂慧梅陶艺工作室”创始人、职业陶艺家聂慧梅
一只黑得发亮的敞口浅腹茶盏,形似斗笠。拿在手里触感柔滑,不过百余克重。盏底静静地躺着一片浅黄色的树叶叶脉,看似突出,一摸与盏底齐平。注上茶水,叶子像一叶小舟随茶汤漂浮,若沉若浮,幽玄清净……如此精妙的瓷器,便是曾断烧几百年的吉州窑用古法烧制成的木叶天目盏。为了让这种古法烧制技艺流传后世,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聂慧梅为此苦苦钻研,并不辞辛劳辗转各地求学取经。
在“传承·创新”非遗文化主题讲座上,聂慧梅以《传承宋朝的木叶天目》为主题,以自己“为了一片树叶的千古绝唱”而为之奋斗的非遗传承事业现身说法,为大家娓娓讲述传承非遗木叶天目背后的故事与深意、解读木叶天目技艺的精妙、探讨非遗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触碰非遗、诠释古老技艺、感悟生活。

深圳灵狮伴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聂蜀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