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10-12 12:34 的文章

安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建设亟待加强

  10月8日上午,市民何先生致电《安庆晚报》热线:我市一些养老院服务人员护理技能较差,影响养老服务质量。希望有关部门予以关注。

  [市民反映]

  护理技能较差

  影响行业发展

  何先生告诉安庆晚报记者,他的母亲今年80多岁,由于家庭原因,被其送往迎江区一家养老院生活。“母亲身体不好,患有‘三高’,还有心脏病,有时犯‘糊涂’,夜间照料尤为重要。”

  何先生说,然而,这家养老院的护理人员年龄偏大,不懂得常规的护理技能,只能干些“粗”活,达不到应有的照料标准。“无奈之下,我只好把母亲接回家,请人照顾。”

  何先生说,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养老服务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技能,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的养老形势。

  10月9日上午,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不少市民认为“不合格”养老护理人员的存在,是市场无序的表现,对老人健康起不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同时也影响这个行业的有序发展。“希望有关部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督促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考试,要求护理人员取得从业资格后才能上岗。”

  市民王先生说,一些养老院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养老服务行业质量管理标准、养老服务机构准入、退出、激励机制及养老服务质量投诉机制等。“这些都制约社会养老事业持续发展,带来的是老人花钱住进养老院,却享受不到应有的服务水平。”

  [记者调查]

  “无证”上岗较多

  年龄普遍偏大

  采访中,迎江区一家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我市养老服务市场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整个市场十分混乱,“无证”上岗的养老护理人员较多。“养老院的护理人员十分辛苦,待遇较低,有技能的人都不愿到养老院从事护理工作。目前,养老院护理人员大多是中、老年人,文化水平低,没有经过相关培训,只凭经验干活,还有的护理人员甚至连简单的护理技能都不会。”

  提到“无证”上岗的养老护理人员,城区一家民办养老院负责人陈女士满腹苦水。陈女士告诉记者,民办养老院的收费不高,只能维持基本的开支,没有经费搞护理人员的培训。“让‘外行’护理人员为老人服务,确实存在欠缺。”

  “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合格’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人员。”陈女士介绍,在岗的养老护理人员大多数以农村户籍已婚女性为主,年龄普遍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加上部分养老护理人员觉得自己受不到尊重,导致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影响养老服务质量。

  [政协委员]

  采取救助手段

  培养专业人才

  迎江区政协委员张会成经过多次调研,撰写了《关于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建设的建议》提案。

  张会成委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在养老服务上不断加大投入,但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整个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大短板。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总数大约为4063万,占老年人口比例的18.3%。按照国际标准,每3名失能老人配备一名护理员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300多万护理人员。”

  张会成委员说,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设施服务人员不足50万人,全国养老服务人员需求缺口较大。“我市养老机构167家、敬老院122家。通过调研发现,迎江区现有的养老机构用人均为下岗及退休职工,年龄偏大,大多数不是专业护理人员。”

  张会成委员说,虽然迎江区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和扶持政策,但在顶层设计层面还需要有大投入和系统规划。“养老事业是一个‘半市场’,具有公益属性。政府部门应对养老事业实施托底工程,采取救助手段,特别在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出台更大力度的政策和细则。”

  “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产业体系的建立需要学术界相关研究作为支撑。相关研究要快速行动起来,填补人才培养标准、培训教材、培训课程设置等方面空白,提升行业整体认知水平。”张会成委员说:“希望能在迎江区率先建立养老培训基地和人才培养途径,加以推广和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数。”

  [有关部门]

  重视养老事业

  启动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