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9-29 21:48 的文章

樊锦诗在文旅部系统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交流座谈会上的发言

樊锦诗在文旅部系统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交流座谈会上的发言

编者按

9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部系统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交流座谈会。“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同志在交流座谈会上发言。这里刊发樊锦诗同志发言全文。

再过一天,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华诞。在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70年的革命、建设、改革,使一个贫穷落后,被人欺凌的旧中国,成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新中国。在70周年大庆到来之际,今天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授予我“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奖章,我感到十分荣幸,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

此时此刻,我忘不了新中国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敦煌莫高窟的高度重视,是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才使它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我深刻地体会到国运昌盛,国家富强,才能推动文物事业的繁荣发展。

莫高窟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的。伴随着汉唐时代丝绸之路兴盛和繁荣发展的一千年,促进了古代东西文明的交流,催生了公元4至14世纪的敦煌莫高窟这座文化艺术宝库。14世纪之后,丝绸之路衰落,莫高窟约有400年的时间处于无人管理、风沙侵蚀、病害频发、任人偷盗的境地。上世纪初,当时的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官员守土失责,国民愚昧无知,给西方列强的文化强盗以可乘之机,导致莫高窟及其藏经洞文物遭到浩劫和破坏,造成了我国文物主权丧失的莫大耻辱。清朝末年国运的衰弱,演成了一段中华民族难以抹去的伤心史。尽管1944年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但是无法解决莫高窟保护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莫高窟残破不堪的面貌。我忘不了,上世纪60年代初,在国家困难,基建尚停顿的情况下,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国家拨出巨款100多万元,,实施了莫高窟南区危崖和洞窟的抢险加固工程,使莫高窟摆脱了濒临崩塌毁坏的险境,至今仍然发挥着它的保护作用。我忘不了,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临莫高窟视察,主动询问我们有什么困难。当他听取汇报后说:“莫高窟的保护是件事,还是一件大事!”小平同志明确指示有关部门帮助敦煌文物研究所解决困难。不久,国家财政部拨款300万元,在中央和甘肃省政府的领导下,在莫高窟修建了办公楼,在敦煌县城盖起了现代化的宿舍楼,研究所的职工从此告别了住土房、睡土炕、点油灯、喝咸水的苦日子,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40年未解决的职工子女无法上学的困难也得到了彻底解决,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全体职工无不欢欣鼓舞。

我忘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增设了部门,增加了编制,汇聚了人才;给了我们机会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学习引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促使莫高窟的文物保护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到现在的科学保护,并初步建立了预防性保护科学技术体系。促使我们通过国内外合作,探索文物数字化技术,自主制定了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标准体系,建立了敦煌石窟数字化档案,使莫高窟的珍贵价值和历史信息得到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促使我们采用数字技术,制作了数字电影,解决了如何兼顾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难题。促使我们上线数字敦煌网站中英文版,让全球可以在线共享30个洞窟高清图像。促使敦煌文化艺术走出莫高窟活了起来,在国内外举办各类敦煌艺术展览,让敦煌壁画艺术精品走进学校、走近大众,讲好“敦煌故事”。没有国家的强大,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的发展。

我也忘不了以常书鸿、段文杰为代表的老一辈莫高窟人怀着对敦煌艺术的无限热爱和历史使命感,在大漠戈壁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筚路蓝缕,含辛茹苦,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开创了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基业,创立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今天,我获得如此隆重的表彰,实际上是党和国家对数十年来莫高窟人以及全国文物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取得成就的肯定和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