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力引擎助推转型发展——金昌市人才工作综述
原标题:打造智力引擎助推转型发展
——我市人才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刘伟业
发展倒逼创新,创新呼唤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招高人、纳贤士,成为金昌各行业各领域共同的话题。
“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盘活用好现有人才,倡导社会尊重人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注重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实施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始终把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系统性工程来抓,外联内聚,引育并举,以更开放的引进政策、更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和更有力的党管人才政策栽下“梧桐树”,吸引大批人才齐聚花城金昌。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为58360人,占总人口的12.42%。
破除政策壁垒
开辟引才“快车道”
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是战略资源。
“金昌这座城市给了我们不错的发展平台,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归属感!”已经在金昌服务两年的2017年引进人才闫瑾说,“我在这里收获了爱情,更获得了成长,我的每一步成长,都凝结了组织、领导的关怀和同事的关爱,感激之情唯有用更加扎实、努力地工作来回报。而我也坚信,我的未来将会与这座美丽的西部花城共同绽放。”
有凤来金昌,拿什么留住?
近年来,我市将人才强市作为全局性重大战略,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注重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真正做到牵头不单干、抓总不包揽,积极调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吸引人才,关键在于环境和发展前景。
今年5月,我市首批符合条件的98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顺利入住位于紫金苑景区的昌达花园人才公寓,标志着我市昌达花园人才公寓及人才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人才服务中心是引进人才一起学习交流、共同成长的宝地。他们在这里开展专题研讨、知识讲座、理论学习、定点帮扶等活动;2016年创办的《初心》杂志及时反映人才动态和政策信息,对人才工作中的典型经验进行推广,宣传报道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了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一个是交流平台,一个是精神家园,引进人才在这里再聚首再学习,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促进大家在思想上互相启发,行为上互相督促,生活上互相关心,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围绕推进全省“人才特区”试点市建设,我市制定出台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急需紧缺人才住房保障等9个配套办法,明确了项目扶持、安家补助、住房保障等相关政策待遇。市委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从人才培养、引进、流动、评价、激励、管理等6个方面提出了25条含金量较高的具体措施。对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提供30—70平方米可“拎包入住”的免费周转房,博士每月给予1200元岗位津贴,对首次在金购买住房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分别享受12万、8万、6万的购房补贴。
“真金白银”招贤纳士,以最大的诚意引进、用好人才。我市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岗位津贴标准,在聘正高级职称专家每月享受岗位津贴600元,拔尖人才管理期内每月享受岗位津贴1000元,省科技功臣、省领军人才、省优专家等优秀人才享受1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同时,开办了引进人才补贴性食堂,新建规格较高的人才公寓及人才服务中心,内设学术报告厅、图书室、创意工作室、健身房等,为全市引进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同时,还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逢年过节,分层分类对优秀人才进行慰问,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人才座谈会和联谊会,充分激发了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营造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筑平台搭载体
打造用才“大舞台”
“放手让广大知识分子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成为金昌人才工作的生动实践。
如今,“浪漫花城”的招牌,让金昌在省内外大放异彩:戈壁工业城市的形象在刷新,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在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