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9-19 16:03 的文章

释放高层次人才创新动能 提升创新首位度

释放高层次人才创新动能 提升创新首位度

本报记者 冯芃摄

□ 唐洪武

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高层次人才不仅包括科技领军、产业技术等专业型人才,也包括科技企业家等复合型人才,还包括服务于创新转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与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相比,南京既有科教人才资源富集的基础优势,亦存在人才国际化不足、产才融合较低、人才链失位、高层次人才效能发挥不够等短板。因此,南京应突出市场导向,聚焦人才的高端化、国际化和集群化,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动能,提升创新首位度。

现状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

随着“创业南京”计划、“345”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百名顶尖专家领创行动等工程的实施,以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南京高层次人才集聚优势逐渐显现。 

科技顶尖专家的磁吸效应显现。南京跟踪全球最新创新成果,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以“两落地一融合”为主抓手,以江北新区、全市产业园区为主阵地,着力打造集聚创新资源的“强磁场”。目前,在宁两院院士81名,2018年新增3名诺贝尔奖得主、55名国内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越来越多高水平创新团队集聚在南京。 

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集聚优势显著。南京高层次科研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比重超过10%,集聚了70多万科研人才,这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大基础优势。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南京共获奖27项,深圳获奖16项,武汉获奖22项,杭州获奖18项。 

科技企业家正在加速涌现。南京着力实施的新型研发机构提质计划和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效应初显,催生了一支走在产业发展前沿、富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队伍。2018年全市共有217名企业家入选江苏省科技企业家,新增科创型企业2.4万家,新增新型研发机构208个,孵化引进企业951家。《中国独角兽报告:2019》显示,南京新增独角兽约占全国总数10%,仅次于京沪,超过深圳、杭州。 

建议

优化人才体制机制,集聚和释放高层次人才创新动能

不过,南京也存在“有人才高原,无人才高峰”问题,缺乏有全球显示度和话语权的领军人才集群。建议南京优化人才体制机制,集聚和释放高层次人才创新动能。 

首先,突出市场导向,完善国际化人才精准引才用才机制,集聚海内外英才。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发挥用才主体的聚才能动性。围绕“4+4+1”主导产业的人才需求,升级现有人才工程,优化人才遴选、支持、服务措施,构建靶向引才模式,打造聚才活动系列品牌,及时发布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信息,撮合高层次人才与重点培育企业直接对接。支持企业根据创新需要,采用刚柔并济的引才模式在全球市场集聚高层次人才,并且对引进的高端人才给予激励和配套服务。 

量身定制事业发展平台,高标准打造源头创新载体。聚焦地标产业以及国际前沿技术领域,高标准建设科学实验室,规划布局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高等级研究机构,为战略科学家搭建原始创新和产业创新平台。与此同时,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和留学人员创业园,搭建高能级创业平台;推进国家级孵化器建设,升级孵化功能和资源集聚能力,强化商业咨询服务。 

拓展海外人才引进方式,探索“离岸式”“候鸟型”等柔性引才机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健全海外人才联络网络体系,全面延伸引才触角;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绘制海外人才分布图,为人才供需精准对接提供支撑。同时,大幅度提高从海外引进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的资助强度,对于顶尖人才“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综合运用联合引才、就地用才、离岸创新等方式共享全球智力资源。 

其次,从“补短板”转向“砺尖端”,创新人才多元培养支持机制,建强高端人才链。深化产学研合作,以新型企业家精神引领培育领军企业家。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家支持计划,构建有利于企业家参与创新要素集聚的制度机制;组建产学研联盟,推进企业家与国际化人才的深度合作交流;探索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副校长的交流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企业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