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19-09-13 21:49 的文章

清远高新区: 创新引领 无缝对接大湾区高校项目人才 入珠融湾 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地”

  清远高新区与中大、华工、华师共建三大科研平台,是贯彻落实我省促进科技创新,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又是我市坚定“一区”发展定位,加快“入珠融湾”步伐的有力探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直以来,清远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特别是高度重视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希望通过校地共建研究院,搭建起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院所与我市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能够取高校人才、项目之长,补我市产业、科技之短。

  今年8月召开的中共清远市委七届九次全会上,明确了下一步我市“入珠融湾”的“路线图”,其中有一条就是要积极对接大湾区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一批重大科技平台落地清远。

  同月召开的中共清远市清城区委七届十次全体会议上,市委常委、高新区(燕湖新区)党工委书记、清城区委书记何国森所作的全会报告明确,清远高新区要围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腹地的战略定位,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以创建国家级创新型特色园区和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为抓手,力促年内顺利进入国家高新区百强行列,加快中大新药中心、华工协同创新平台、华师研究院等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实现引进一批人才、入驻一批项目、转化一批成果,加快把清远高新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传承地”、高端人才“落脚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地”。

  ■关注

  共建科研平台促进政、校、企三方合作共赢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也是培育人才和孵化项目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018年1月,中山大学清远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入驻清远高新区。同年6月,清远高新区与中大合作共建的省级工程实验室广东省手性药物工程实验室揭牌。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新滋看来,清远区位优势明显,环境资源、生活成本等都具有优势,市委、市政府和高新区一直以来很重视共建科研平台的建设,办事效率高,服务水平好。对于高校而言,有很多科研项目,但因为还没变成生产力,对社会的服务较小。校地共建科研平台,可通过加速地方资源、产业、资本与高校科研转化项目的融合和发展,为清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快“入珠融湾”贡献重要力量。

  2018年年底,华南理工大学与清远高新区管委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张明表示,清远比邻广州,目前正大力实施广清一体化战略,正急需创新引领,而华工的发展也离不开地方支撑,“本次启动的3个平台,运营模式各不相同,但能感受到清远未来的发展潜力。”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卫华则认为,共建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将进一步提升我校产学研合作水平,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华南师范大学将举全校之力,投入更多的科研资源、人才、技术等力量支持研究院的建设发展。”

  清远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周岐贤表示,中大、华工、华师三所高校是国内知名高校、双一流大学,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力量,三所高校在高新区设立校地共建平台,可有效带动区域科研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据介绍,投入运营的三大平台各具特色,优势互补。根据规划,力争五年内孵化科技型企业60家以上,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00项以上,服务企业200家以上,完成专利申请600件以上,打造成为立足清远、辐射粤东西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加速器”。“希望这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平台、成果转化的平台、人才集聚的平台,更是推动清远高质量发展的平台和促进清远‘入珠融湾’的平台。”

  ■现状

  高新区各大科技平台提质增效 获批打造双创特色载体开发区

  今年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指出,要加快推动我省从创新大省向创新强省转变,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合作载体。可以说,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是促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打造高质量的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