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9-27 17:33 的文章
【地评线】鹭岛热评:留下带不走的人才
近期,厦门网的《厦门人的一天》栏目走出厦门,从东南到西北,走进临夏、宁夏,直播报道了七个扶贫援建工作者,这些挂职干部、教师、医生、科技人员以及企业家们远离亲人和家乡,义无反顾来到大西北,投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大挑战中。通过他们鲜活的事迹,再现了厦门通过教育投入、人才交流、产业合作等方式助推脱贫攻坚的更大决心、更强力度,谱写了山海情深的东西协作曲。
广河县燕之屋扶贫工厂、甘肃拓奇实业有限公司、宁夏泉祥户外纺织用品有限公司等都是东西部协作下的产业扶贫企业,这是在脱贫攻坚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这些扶贫生产线为贫困人口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各类就业岗位,可以起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明显效果。
“扶贫先扶志(智)”!而这次报道中展现出的更吸引人的是各方面的智力帮扶,其实要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举措不仅是在投入,更是要让当地人自强不息,提供新思路、新理念,增强当地的内生动力,言传身教,培养出一批带不走的人才队伍,避免大包大揽的“保姆式”帮扶。
不管是带领扶贫车间里新型“蓝领工人”“以技脱贫”,用自身劳动脱贫致富的黄富;还是泉祥公司启动的扶贫车间致富带头人培训,培训、培养当地骨干;以及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要性的商晶,加大对群众的健康宣教和对当地医生的培训;还是积极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创新的谢剑飞,用厦门新的教育方式、思维和理念不止改变一个孩子、也触动一个老师;更有蔡世辉通过培训青年学习电商运营技术,赋能泾源县部分农业企业及就业创业青年......
资金总会花完,项目未必全部成功。为当地培养一批人才,综合施策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帮助当地产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是厦门对口帮扶的初衷。
作者:采集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