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聚天下英才而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论坛现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
大公网4月8日讯 (程明越 通讯员 曹永赋)在全球化时代,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已成共识。真正的世界强国一定是人才自由流动的国家,人才越自由流动,越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充分流动起来,尤其是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流回国内,而“人才大数据”的出现,将从技术和效率上进一步加快人才自由流动。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将于4月16日至17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预计将有70多个国家的4500多家海内外专业组织、培训机构、高等院校、人才中介和科技企业参与,海内外专业代表将达到12000多人。
智力引进签约洽谈
良才不隐世 “中国人才第一会”促人才畅通
“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道出了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代表委员围绕如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为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更多的“人才红利”等话题纷纷支招。
“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一定是人才自由流动的国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更广阔天地。这几年来社会鼓励创业的气氛越来越浓,创业创新蔚然成风,这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的健康发展。
“人才流动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人才的开放度决定了人才的集聚度。”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道出了人才流动的意义所在:人才越自由流动,活动半径越大,越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新政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如“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等制度。“现在每年到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和专家大约有62万人,如何让他们愿意来、来得方便、没有顾忌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国家外专局局长张建国表示,今后要在进一步落实永久居留相关政策,与相关国家签证便利互惠政策,国内外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政策的衔接等方面下功夫。
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旨在搭建一个让人才更广泛交流和流动的国际平台,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面向外国专家组织、培训机构、专业人才开放的,集人才、智力、技术、项目、资金和管理为一体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人才与智力交流盛会。经过十三届的积累,大会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影响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才第一会”,正在向世界级的品牌大会迈进。
展会现场
栽得良木引“孔雀” 海外人才聚鹏城
大会已共举办了十三届。自2007年移师深圳以来,成为了继高交会、文博会之后的又一张闪亮“城市名片”。这几年来,通过外国专家、海内外高端人才的资源整合,深圳的海外机构、专家和留学回国人员每年均在增加。深圳根据不同时期发展的需要,相继出台和完善了以“孔雀计划”为引领的一系列的吸引海外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来深工作和创业的政策和措施。
据深圳市人力资源保障局负责人介绍,截至2015年底,深圳市累计确认海外高层次人才1364人,留学回国人员入驻企业总数达3300多家,其中年产值千万以上的企业有130多家,超亿元产值的逾30家,如朗科、迅雷等公司,已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培育了包括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研究院等在内的45家聚焦于源头创新、研发与产业化一体推进的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引领源头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几年,深圳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大力培养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创新团队、核心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在建设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卓越的产业人才队伍工作上,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刘若鹏领导的光启团队推出的马丁飞行包,刘自鸿创办的柔宇科技开发出全球最薄柔性显示器,贾西贝创办的数据公司已是国内大数据创新的领头羊,吴征瑜创办的诺康医疗是全球无扰式生命监测领域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