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9-22 15:47 的文章

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 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

科学、城市、产业、生态四位一体

2018年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光明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是面向未来40年,从原来的应用研究向基础研究领域源头创新跨越的战略性决策。2019年8月,国务院明确提出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四个板块22个科学创新载体,均已落地开工建设或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具体包括九大科学装置、九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两所研究性大学、两个省级实验室。接下来,还会有一大批科学装置和交叉平台尽快落地。

光明科学城不是只有科学。按照规划,它是一个科学、城市、产业、生态四位一体的新型城区。科学这块还分了三个板块,既有大科学装置,也有科教融合区,还有创新集成区。同时,科学城是开放共享的。光明区设立光明科学城联合会,把科研院所、大学、产业空间,以及为科技创业服务的投资方串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创业生态。相信光明科学城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光明区委副书记、区长刘胜

科学城建设应人才先行、鼓励协作

我对新型研发中心的定位是“四不像”和“六个化”。“四不像”是不像大学、不像公司、不像传统研究院所、不像典型的事业单位。“六个化”是公司化的系统运作、协同化的组织机构、产研化的研究导向、国际化的研究定位、资本化的研究成果和平台化的产业赋能。真正要使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话,一定要把它做成平台化,放到各自的应用中。

光明科学城建设要人才先行和鼓励协作。现在在体制内大家习惯的是先有项目再去找人,而新型研发机构是先有人再去找项目,从人里面发现项目、组建项目,把人不断地沉淀下来,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项目做完就结束了,但是最后沉淀的是对人的培养。同时,还要鼓励协作。学校教授比较容易单打独斗,自己带着学生把课题做完。对于一个机构来讲,一定要有协作的机制,通过协作集聚更多的资源。

人才如何引进?要给引进的人才一个软着陆的环境。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要多为对方考虑。另外,引进的人才、引进的技术一定要去消化,引进人才最大的用处应该是培养了新一代人才。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世鹏

让人类经济不断突破发展瓶颈

大科学装置群和科学城是二合一的。大科学装置群是新技术增长点和对应产业链整合升级的动力源泉。我们认为大科学装置群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创新能力最具现实度的观察指标。光明把大科学装置群容装进来之后,具有科研洼地效应,吸引世界优秀科学家团队前来。

光明科学城由科研院校、超级实验室、科研团队、厂商集聚,配套整合起来的一个超级平台。大科学装置群能让传统一类产业、传统二类产业和前沿一类、前沿二类产业的生产过程智慧化。

人类经济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过渡,整个经济会从地面薄薄的一层,向太空、天、地一体化的立体经济过渡。未来15年到20年,在光明科学城建成并起步运营进入下一阶段以后,人类经济可能左手带着金星,右手带着火星,沿着地球绕太阳转的方向,四星一体地运营。人类经济前景不可限量,增长速度是可以不断突破的。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深圳市湾区数字经济与科技研究院理事长曹和平

以一流的环境涵养一流的人才

影响科学城成功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战略定位,二是商业模式创新,三是人才战略。科学城建设不能固守在原有模式中,比如说市场机制,要将政府和市场融合,政府的资金配套非常重要,整个科学城宏观和微观治理结构必须包括每一个价值链条,而不仅仅是科学研发或者园区本身狭义的管理。

光明科学城建设要实现三个超越。一是超越科学城的物理空间。99平方公里再大,也只是一个有限的物理空间。要考虑如何应用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以信息科技为核心,发明和发现层出不穷的科技,而不是依靠传统的科学院模式。二是超越交流。我们可以把科学城一些成果及时向社会发布,寻找一个对接的窗口,而不是散漫性、无规则、无序的交流,要在有序之下多元交流。三是超越国界,要广泛引入国际“外脑”。比如说建立一个高水平国际咨询理事会,一方面为我们提供战略思维,同时给我们开拓国际市场,国际渠道可以打通国际品牌,让世界知晓光明科学城。

吸引人才和管理人才非常重要。如何通过机制管理人才,让人才辈出、人尽其才?这就要有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事业平台,不能只靠重金来吸引人才。真正的人才是跟着事业走而不是跟着金钱走的,有了事业平台才会有一流的人才。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中国高级管理培训中心主任顾清扬

加强基础硬件研究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