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8-11 11:17 的文章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内涵式发展纪实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漯河医专”)始建于1924年,是河南省较早进行西医人才培养的学校之一。学校六迁校址,七易校名,矢志办学,弦歌不辍。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公办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方评价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高职高专排行榜,漯河医专在全国1256所高职高专中位列第五,为河南省高职高专第一名、全国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第一名。漯河医专在人才培养领域,厚积薄发,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医护人员,为服务人类健康交出属于自己的答卷。

  植根沃土、厚积薄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校。漯河医专区位优越,位于中华汉字文化名城、中国食品名城、中原生态水城、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河南省漯河市。

  目前,学校是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河南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获批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校园等数十项省级以上荣誉。2018年学校成功荣获漯河市市长质量奖,是河南省首家率先导入卓越绩效管理的职业院校,开辟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我省教育领域应用的先河。

  学校占地1540余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拥有源汇、召陵两个校区。下设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总床位3500余张;第一附属医院(漯河市中心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以骨科为特色的三级综合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为漯河市康复医院、豫中南残疾人康复中心。

  面对疫情、逆行疾行,投身到抗疫第一线

  2020年,我国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学校践行“培养合格人才,服务人类健康”的使命,勇担责任,迅速行动,选派26名医护人员积极投身武汉抗“疫”第一线,进驻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江汉方舱医院,成为教育系统最美“逆行者”,受到国家及省级表彰,其中有14人为抗疫火线入党。

  学校附属医院积极担负起本地市的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收治24名确认病例并全部治愈,占漯河市患者2/3。2000多名在校生、毕业生奋战在武汉、湖北及全国疫情防控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的初心和使命。学校还向匈牙利友好合作学校埃斯特哈齐卡洛里大学和医院捐赠口罩2万只,体现抗疫的国际担当。

  学校对全校1.5万名师生的疫情防控实行网格化管理,准确掌握情况并及时处置,精心组织开展在线教学和返校复学工作。

  学校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优化、高效精干、充满活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形成一批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支撑学校事业发展。

  学校现有教职工4057人(含附属医院),专任教师922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408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82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4人,硕士生导师32人,柔性引进哈佛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等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00余名为学校双聘学科带头人,构成了学校强有力的教育资源队伍。加强教师国外培训力度,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赴境外开展学术交流。

  自主创新、医教结合,教科研硕果累累

  学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医教变革创新多元化,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打造医教行业的引领者。把自主创新作为提升学校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变革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学校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8项;建有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2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国家临床药物实验基地、中国临床解剖培训中心、河南省休闲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豫中南首家生殖医学与遗传中心等医教科研平台。“河南省肿瘤发生与防治研究”团队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