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8-09 07:10 的文章

华中农大:教授巡堤 护卫长江

  “一定要巡好最后几轮。”三伏天、凌晨4点多、长江武金堤,华中农大水产学院教授马徐发鼓励巡堤的“伙伴们”,熬过这最困最难的时段就是胜利。

  马徐发只是华中农大教授巡堤群像的一个缩影。长江汛情期间,该校上堤教授50余位、副教授110多位,他们当中不乏45岁以上者也不乏“海归”和高岗教授。他们用脚步“丈量”长江大堤,昼夜值守、保卫家园、守护母亲河。

  “我要报名参加巡堤”

  “我院第二批教师即将上堤,请有意报名参加的老师22号之前告知。”该校理学院化学系的工作群弹出这条消息后不到2秒,腾怀龙教授便回复道:“我报名!”。旋即,“我报名”“我要上堤”“我要报名参加巡堤”的回复开始刷屏。

  而在该学院第一轮巡堤报名中,学院三名系主任江洪教授、石峰教授、陈建军教授率先报名参加“巡堤突击队”,其他教师纷纷紧随。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金双侠教授1998年曾上堤抗洪,今年,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巡堤。值守24小时之后,他在朋友圈里分享道:“继1998年参加防汛抗洪后,时隔22年我再次走上武金堤!”一张张巡堤照片刻画出巡堤的场景。

  巡堤教授中,最大年龄的是该校文法学院毕耕教授,现年59岁的他一听说巡堤就主动报名参与,7月19日,他和同事们战斗在武金堤上。要知道,学校早就建议50岁以上的教授尽量不上堤。

  一群“海归”教授主动加入到巡堤名单中来。郭亮教授、谢卡斌教授、鄢文豪教授、申帮教授,从第一轮到第二轮,他们主动请缨。

  “你上堤了吗?”一时间,上堤防汛成为了教授们的问候语。

  “不管风吹浪打”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上半年战疫,下半年防汛,2020给教授们留下了特别的记忆。

  第一轮巡堤,园艺林学学院李峰教授、张帆教授遇到了特大暴雨。7月18日晚,他们刚上堤就赶上大雨,巡了不到10分钟,筒靴里灌满了雨水;第二轮巡堤,他们赶上了武汉高温橙色预警,在骄阳中,程运江教授、包满珠教授等用汗水诠释责任。

  有人这样形容武金堤:“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日夜不间断,蛇虫常相伴。”还有人说,路过这里必然被蚊子“惦记”。即便如此,57岁的文法学院钟涨宝教授仍坚守巡堤一线,大堤上留下了他和同事手持竹竿、细致巡堤的一帧帧画面。

  在最开始的巡堤中,每位教授都需要在大堤上坚持24小时轮班。困顿时候,年轻的同志总是希望能帮年龄大的教授分担,但教授们却摆摆手说:“要巡就真正巡,不替换、不顶班!”经济管理学院罗小峰教授、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孙明教授就这样一直坚守着。

  非但如此,在大堤上,教授们还为年轻同志们切西瓜、泡茶、讲故事,消解他们巡堤的单调与疲劳。

  教授巡堤实际上都克服了很多困难。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熊立仲教授本有腰伤,但仍坚持一线;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黄求应教授家有刚出生的婴儿,仍上堤战斗;动科动医赵凌教授在繁重的新冠病毒科研中挤出时间巡堤……

  在水产学院巡堤现场,总有一位教授,走在最外侧的泥泞路上,用竹竿检查着每处细节,生怕漏掉每处管涌或散浸。他就是张永安教授,他和马徐发教授一个在堤上、一个在堤下,与同事们一起“地毯搜索”可能的隐患。

  夜已深,华中农大教授还在武金堤坚守,远处居民楼的万家灯火成了他们巡堤的最好背景。

  “知识分子要担当”

  巡堤自带一种奋斗精神。

  “看到同志们中暑了、皮肤晒裂了,我们哪能坐得住?”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女教授徐晓云有感于同事们的巡堤精神,穿戴好防晒衣物, “全副武装”行进在大堤上。

  “很兴奋,也很疲倦,但感觉很有意义!”自称“年轻的老人”的赵凌教授这样评价自己的守堤工作。

  赵凌是和李广宇、苗义良等教授一同完成巡堤的,他们说,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长江里的滔滔洪水,更多的是一份“知识分子的担当”。到了交班的时候,教授们巡堤结束后还清理了堤上的垃圾。

  动科动医学院苗义良教授说:“参加防汛抗洪工作是大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随时听令,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坚决完成巡堤任务。”

  王茂军是巡堤队伍中最年轻的教授,30岁刚出头的他略显稚嫩,但巡堤的认真劲儿却让人钦佩。他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知识分子应该在汛情危急时刻站出来,护卫母亲河,守卫大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