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首都高校这张金名片
摘要:首都高校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阐释了首都高校对北京城市发展的特殊意义,立足新时代首都新的历史定位分析了首都高校的发展向度,认为首都高校要主动适应首都战略定位,优化调整布局和结构,提升服务城市发展的能力。同时聚焦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出应充分发挥首都高校“智囊团”“助推器”“软实力”“动力源”作用,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北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精准把握首都战略定位的“硬核”,正朝着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坚定前行。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如何更好发挥首都高校特殊优势作用,使其贯穿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之中,成为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是实现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在历史与现实中把握首都高校对城市发展的特殊意义
《汉书·儒林传序》有言:“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首都首善之区的首要意义就是教育的典范。从古至今,教育始终伴随着城市的兴衰,犹如一座城市的灵魂一般,代表其文明与底蕴。而首都高校无疑是首都北京最靓丽的金色名片。
1.一流学府波委云集,为城市形象标注鲜明印记
从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看,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现代高校的兴起与中世纪城市的迅速发展紧密相关。我国古代高等学府的雏形“稷下学宫”也促成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强盛,致使齐都临淄成为“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的天下名城。如今提起一座城市,很多人会想到一所大学,不少名校都直接以城市命名,例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等。可以说,大学孕育于城市,又成就了城市。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许多优秀的高校。京师大学堂等学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培养和创造了大量优秀人才和科研成果,促使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近现代中国的学术和思想中心。众多首都高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直接联系在一起,影响和推动着整个国家近现代科学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实践。
北京是高水平大学的聚集之城,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首都高校是莘莘学子心中“北京”的代名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从初入学堂开始,“清华北大”就是卓越的象征。风光迤逦的未名湖、绿树成荫的清华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将奋斗坐标锁定在首都北京。这些高水平的首都高校承载了无数人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是北京这座城市在每名学子心中的样子。
2.优质教育资源富集,为城市发展注入核心竞争力
新时代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首都高校因强大的学科优势,涵养了众多学界泰斗、名家大师、专业学者,每年培养超过20万各行各业的高水平人才。这些人才源源不断地为北京注入新鲜力量,成为了促进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是首都北京最根本的竞争优势。
受教育环境影响,很多优秀人才在首都高校深造后选择留在北京,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被北京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吸引,来到这里安家置业。首都高校对人才资源的凝聚力正在转化成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提升了北京的竞争实力,彰显了北京的首都地位。
从民生角度讲,教育最牵动人心。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市民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首都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满足北京市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方面,也深刻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生活变革,在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等方面发挥着温暖民心、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
3.创新创业活力涌动,为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就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很多先进科技都是源于大学校园。北京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其中首都高校是重要力量。当前,北京拥有8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2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有162个一流建设学科,数量均列全国第一。这些高精尖的学科资源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必将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中成为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