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8-06 23:13 的文章

湖南:讓基層人才有干勁有奔頭有盼頭

  千秋功業,關鍵在人。

  “1+5”文件出台一年來,全省各級各部門積極貫徹省委部署,大力推進芙蓉人才行動計劃和鄉村人才振興行動計劃,圍繞基層人才引進、培養、保障、激勵等方面,優化體制機制、加強政策引領、強化服務支撐,用心引才,用情留才,讓基層人才感到有干勁、有奔頭、有盼頭。

  引得進: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陳東是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師,她的另一重身份是舜天恆禾農業公司的“候鳥專家”。

  6年前,“舜天恆禾”落戶寧遠縣,由於人才、技術和管理不到位,公司連續出現虧損。關鍵時刻,縣委組織部為公司引進了陳東和國家肉牛牦牛綜合試驗站站長祝遠魁。在兩名“候鳥專家”的定期指導下,公司對肉牛進行品種改良和營養調控,並利用新工藝將牛糞加工成有機肥。如今,公司已經扭虧為盈,來勢喜人。

  面對日趨激烈的人才競爭,“土窩窩”如何引來“金鳳凰”?“1+5”文件明確提出,支持基層靈活運用雙向兼職、聯合聘用、技術入股、退休返聘和在線教育、智慧醫療、遠程農業等形式柔性引才用才。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來。全省各地大膽探索柔性引才驅動創新發展的新路徑:衡陽大力實施“萬雁入衡”計劃,重點圍繞醫療、教育、文旅、管理等行業,計劃每年穩定柔性匯聚200名左右的高層次人才﹔醴陵在全市設立31個柔性人才服務站,以鄉情為紐帶打造“湘雅鄉情·專家醴陵行”活動,引進專家團隊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留得住:定向培養解基層人才之“渴”

  11所省屬高校共招生5703人,109個縣市區的普通高中和中職畢業生可報名……為切實加強湖南省鄉村教師隊伍建設,6月初,省教育廳發布通知,在去年招收1.3萬名鄉村幼兒園、中小學校教師公費師范生的基礎上,今年計劃再培養公費定向師范生1.47萬人,為大山裡的學校解決人才之“渴”。

  人才“引不來,留不住”,是基層一線和艱苦邊遠地區人才隊伍長期面臨的現實挑戰。近年來尤其是“1+5”文件實施以來,各地各部門紛紛出台相關政策,“大招”頻頻——

  省衛健委去年培養農村定向免費醫學生385名、貧困地區基層醫衛人才1200名、鄉村醫生1100名,今年計劃培養農村免費醫學生550人、貧困地區基層醫衛人才850人,年內可實現全省鄉鎮衛生院配備2名全科醫生全覆蓋﹔省農業農村廳去年培養農技特崗人員580名、培訓職業農民1.2萬人,今年計劃培養農技特崗人員750名、培訓職業農民1.5萬名,著力強化農村基層人才支撐﹔永州市制定基層人才定向培養三年行動計劃,依托湖南科技學院等高校每年定向培養農技、教育、醫衛人才1000人以上﹔婁底市探索實施村干部定向培養工程,依托婁底職院開設全日制大專班,學員畢業后擇優選拔進村干部隊伍。

  用得好:讓基層人才得到更多成長機會

  近日,在湘中某鄉鎮衛生院工作了22年的基層醫生廖知龍接到通知:因連續多年考核優秀,可以直接破格申報副主任醫師職稱。

  學歷不夠、沒有論文、工作年限不足……基層一線人才常常為達不到職稱評審的“門檻線”而犯愁。去年以來,省人社廳先后制定《暢通職稱評審綠色通道10條意見》《創新民營企業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10條措施》等文件,明確對基層專業技術人才實行單獨分組、單獨評審、單獨確定通過率,在基層衛生、鄉鎮教育、農業林業等領域實行職稱“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同時,嚴格實行教育、衛生、農業、林業等專業技術人才晉升職稱“凡晉必下”機制,把在基層服務、挂職、輪崗交流作為職級待遇、職稱評定的重要條件,引導各類人才“上山下鄉”。

  隻有著力搭建好基層一線干事創業的平台,讓願意留在基層、扎根基層的人才得到更好的待遇、更多的成長機會,人才才能真正流向基層。今年7月底,省委組織部等四部門聯合出台《關於加強基層事業單位人事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見》,從落實基層事業單位人員工資福利待遇、完善激勵機制等六大方面制定18條意見,拓展基層事業單位人員職業空間,強化待遇保障,引導人才服務基層、扎根基層。(記者 何金燕 孫敏堅)


(責編:唐李晗、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