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机场集团“匠新”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全国
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刘圣禹 报道: 近日,吉林机场集团 “匠新”创新工作室经过中国民航工会评审,被正式命名为全国民航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匠新”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8月,2017年12月成为首都机场级创新工作室,是服务于机务工程部核心工作,以业务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研究方向,打造创新型、智慧型机务维修团队为主要目标,解决一线安全生产和行政管理工作的疑难杂症为根本任务,践行吉林机场集团智慧机场建设指导纲要为当前方针的创新型工作室。
六年来,“匠新”创新工作室作为机务工程部开展各类创新工作的载体,培养了10余名创新人才,获得了10项知识产权,8项首都机场级荣誉,形成了7项创新成果转化,包含2项业务创新,3项管理创新,2项科技创新,另有4项创新工作处于推进阶段,在基础建设、安全裕度等方面产生了一定有形和无形的经济效益,在机场机务维修体系、课题项目的推广应用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基于“一证多地”维修模式,采取人员外派轮岗的非属地化支线机场运行方式,维修能力保持均衡,规避了机务人员培养周期较长的难题;机务信息平台(MIP)的建设与启用是互联网应用类科技创新的首次尝试,在数据共享、资质查阅、信息传递和行政业务平台化等方面为异地维修管控提供了支持;建立运行管理规程(OMR),设置更简易、快捷的索引渠道和修订模式,将行政工作程序纳入其中,使机务工程部所有工作有法可依;面对记录本防漏签问题,挖掘人力资源潜能,将收集、核对记录本签署照片的工作纳入到生产调度员职责中,提高工作饱和度;借鉴航空器飞行员对照检查的机制,分析机务人员复杂工作环境下的对照检查模式,开创了“手势挑战-响应”的对照检查模式,提高了生产业务重要工作环节的安全裕度;依托RFID射频识别技术,转变纸质借还记录的老旧模式,开发智能工具管理系统,筹建智慧库房,提高工具借还效率;针对电源车插头与图-204等个别航空器机型插座不适配的问题,自主制定了改装方案,与空军航空大学技术合作,节省了近6万元的改装费用;设计变压器金属套盒,屏蔽由牵引车监听设备发出的波动信号,解决了航空器牵引过程中,机组与塔台对话的信号干扰问题。
未来,“匠新”创新工作室会继续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进一步发挥创新人才在机务工程部持续安全、科学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激励机务工程部全体员工凝聚智慧、开拓创新、全民参与,投身智慧机务建设,并积极与相关部门交流、学习,补足自身短板,协同集团公司各大创新机构,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在吉林机场集团智慧机场建设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