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出台18條措施加快推動博士后青年人才培養集聚
博士后人才在渝發展享受哪些政策
——市人力社保局解讀《進一步加快博士后事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
博士、博士后是青年科研隊伍的中堅力量,是促進地方發展的重要人才資源。近日,市委組織部、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住房城鄉建委聯合研究制定了《進一步加快博士后事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
這些措施中有哪些亮點?與原有政策相比有何變化?對此,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進行了解讀。
支持力度更大
實現站前、站中、站后資助“全覆蓋”
“《若干措施》的實施,將實現我市博士后資助站前、站中、站后全覆蓋,博士后培養支持力度進一步升級。”該負責人介紹,其主要亮點是將普惠支持和重點支持相結合,突出精准支持,對博士后科研人員較為關注的科研資助、研發平台、安居保障、子女入學等需求給予重點保障,補齊了住房安家補貼短板,進一步提高了社會各方引進、培育、使用博士后的積極性。
該負責人說,與原有政策相比,新政策的資助力度更大了。具體來說,《若干措施》將原有的“博士、博士后連續培養資助(最高一次性資助3萬元)”“博士后日常資助(2年資助16萬元)”“博士后出站留(來)渝資助(3年資助15萬元)”由擇優資助的方式調整為對符合條件的人選全覆蓋。
同時,還擴大了我市“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博士后研究項目特別資助”等資助數量,鼓勵各單位對市級資助按1︰1配套資助。
此外,市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與市外國家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或科研工作站聯合培養博士后,符合一定條件的可採取“事前備案、事后補助”方式納入資助范圍。
成長空間更廣
多舉措讓博士后進入成長“快車道”
“未來,博士后的成長空間也更加廣闊。”該負責人說,《若干措施》的出台,為博士后職稱評定建立了“綠色通道”:全職博士后人員進站滿1年,符合一定條件后可申報認定副高級職稱﹔全職博士后人員出站后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滿3年,符合一定條件后可申報評定正高級職稱。非博士后的普通具有博士學位的專業技術人才,申報評審副高級職稱需要從事技術工作滿2年。
同時,獲得國家級、省市級博士后重點支持計劃入選者可不佔推薦名額並直接進入重慶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項目評審環節。
據了解,目前,全市已建成國家級、市級博士后站360個。為讓博士后享有更加優質的事業發展平台,我市還將大力支持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企業在渝設立的分支機構、新型研發機構,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獲獎單位,國家和省市級科技創新基地(包括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以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依托單位等科研平台設站,做到“應設盡設”。
此外,對招收培養博士后取得突出成效的博士后合作導師,支持設立“博士后創新導師工作室”,給予一次性5萬元資助。對成功創建國家級流動站和工作站的設站單位,或因招收情況良好獲得全國博管辦授予獨立招收資格的工作站,給予一次性50萬元資助。
成果轉化更好
優化博士后創新創業“生態圈”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創新鏈支撐產業鏈,促進博士后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的有機融合,也是《若干措施》的重點內容之一。”該負責人介紹,我市在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打造了首批博士后創新創業園,為博士后提供政策咨詢、創業輔助、創業孵化、融資對接等服務,在創新創業園加快形成“苗圃—孵化加速器—特色產業園”的博士后全鏈條成果轉化體系。
同時,博士后科研成果轉化投產后,成果實施單位應連續3-5年,每年從實施該項科技成果的營業利潤中提取不低於5%的資金,對博士后等做出重要貢獻的科研人員按貢獻程度給予相應獎勵。
服務保障更優
在渝博士后可獲“重慶英才服務卡”
該負責人介紹,《若干措施》在增加博士后招收渠道和優化服務保障方面也下足功夫。例如,鼓勵第三方機構和個人引薦博士后,對引薦博士后工作突出的機構或個人,由市博管辦授予博士后“引才大使”稱號﹔依托“智博會”“重慶英才大會”“博士渝行周”等重大活動,開展博士后組團式招收﹔在原有集中申報期申請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基礎上,新增“先培養、后設站”的設站方式,對聯合市內外設站單位招收培養博士后1名以上的企事業單位,可直接授予“市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