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再站山东“C位” 100项成果获省科技奖
科创魅力:100项成果获省科技奖,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829家,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实现创新迭代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创新是创业的土壤,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当下的青岛,创新创业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演绎得格外生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城市脉动更加喷薄有力。
上个月,在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中,青岛再次站上了全省的“C位”:100项成果获奖,占全省的41%,其中牵头完成85项,同比增长63%,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而那些获奖单位,都是青岛创新创业的佼佼者。
8月1日,青岛黑马独角兽加速基地正式成立,此前该基地已经储备了60多家注册企业,被视作未来引领行业发展的“准独角兽”。
一个城市,经济体量再大,制造业规模再大,没有科技引领能力,也成不了一流城市。这份共识,自青岛去年发起“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以来,被不断验证。它清楚地昭示着,科技创新带来激情的嬗变,让这座青青之岛正以前所未有的奔跑姿态,敢为人先,创新进取,走在前列,在加快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奋斗目标中,释放着独有的科创魅力。
科技创新成果喷涌
斩获科技奖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城市创新能力最鲜明的标签。
2019年度省科技奖揭晓,青岛的获奖项目不仅在数量上创历史最好成绩,在质量上也表现优异,全市各单位在省奖一等奖总量压缩16%的情况下,依然斩获12项一等奖,其中牵头完成一等奖项目10项,较去年实现翻番。
在更早些时间举行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岛的表现也可圈可点:11个项目获奖,其中主持完成5项,占比达45%,创历史最好成绩。从全市获奖项目来看,除了青岛一如既往的海洋科研优势,新材料、油气工程、农艺、国土资源、中医中药和外科等9个专业领域也均有涉及,这正是科技创新多点发力的结果。
作为一座海洋科技名城,青岛的海洋科技创新在多个领域独占鳌头。7月16日,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组织实施的“海燕-X”水下滑翔机万米深渊观测科学考察团队顺利返航,“海燕-X”将世界深海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刷新”到了10619米,再次将青岛推到了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最前沿。
而今年春天爆发的这场疫情阻击战,更是一座城市科创能力的试金石。耐德生物仅用3天时间研发出快速检测试剂盒,悟牛智能的消毒机器人走上抗疫一线,海信商用显示公司研发的视频会议系统支撑了多个远程会议……从抗疫研发成果的快速落地到复工复产的积极响应,青岛科创企业的爆发力十足,无不昭示着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城市发展最强劲的内生动力。
企业创新主体突出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如今,在青岛的创新版图上,除了一路高歌领航的海尔、海信、青啤等“大块头”,从高校院所孵化出来的科技型公司,从千帆库里成长起来的高新企业,正在汇聚起一幅百舸争流的盛景,成为创业之城的活跃因子。
在2019年省科技奖获奖项目中,由企业主持完成的31项,占我市牵头完成项目总数的36.5%,同比增长82%。全省唯一一个企业科技创新奖就是由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的;此外,由中科航星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带加力燃烧室的小型涡喷发动机设计,有效提升了我国国防装备研制水平,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顺着科技创新的脉络再回溯一步,不少项目在创新的过程中就有企业参与的身影,带着市场需求去创新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在获奖项目中,产学研合作项目达48项,占比近半,9项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更是全部由驻青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完成。
而不断壮大的科技企业群体,是这个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象征。来自市科技局最新统计,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829家,约占全省近三分之一;目前,我市精准服务培育库内62家重点高企,帮助企业对接高端上市服务资源,今年已有威奥轨道、高测股份、森麒麟3家高企上市或过会,另有6家正在排队上市;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855家。这都是青岛能在各项省科技奖、国家科技奖中斩获佳绩的重要生态基础。
随着创新创业生态的不断完善,随着企业与院所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创新与市场的需求更加“适配”,创业的前景更加广阔,大树参天、灌木茁壮的“热带雨林”蔚然形成。
以华为、百度、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为代表,全国各地的优质企业带着最新的创意和最前沿的科技来到青岛,也为创新带来了更多源头活水。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在青岛落地了北方运营中心,通过AI赋能升级传统“电子眼”,让监控不仅能看得到、看得懂,而且能分析、会思考、懂决策,实现了“亿万人脸,秒级检索”;深圳竹云科技有限公司落地青岛,这家在身份安全管理与访问控制领域最早打破国外厂商技术垄断的中国企业,将以在青岛建设北方总部为契机,从网络和云应用安全领域,为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