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8-05 15:13 的文章

复旦大学联袂搭建上海高校课程思政交流研讨大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7月31日,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组织召开“2020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会议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知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作为上海市课程思政改革“整体领航校”,复旦大学与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九所高校同时开设了课程思政研讨线上分论坛,联袂搭建起上海高校课程思政交流研讨的大平台。来自全国80多家高校的1300多位教师参与了复旦分论坛。

  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再上新台阶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副院长兼教务处副处长徐珂介绍了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进程、主要做法和成果经验等整体情况。他表示,2016年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以来,在复旦大学党委的领导下,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紧锣密鼓向前推进。学校一手抓顶层设计,成立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院系落实推进、“三线联动”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全校上下紧密配合,实现了从学校大脑中枢到每位教师神经末梢的一体化联动,形成课程育人的“合围之势”。一手抓聚力攻坚,推出《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攻坚行动计划》,发挥复旦大学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使育人功能深度浸润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课程思政育人“圈层效应”。

  2019年以来,复旦大学以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校”为契机,推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再上新台阶,逐步探索出“123456”的课程思政教学教法。“一”是落实一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探索两条课程育人进路,把育人的价值内涵内生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涵,从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培养逻辑当中去布局育人的价值内涵;“三”是广泛开展“三集三提”研讨活动,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提升教师课程育人的意识和能力,聚焦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学术志向和专业伦理三个方面的价值引领;“四”是形成案例分析、文献精读、启发研讨、实践教学四种方法实践经验,以及“四用四不用”的教学规范;“五”是在人文、社科、理科、工科、医科等五大学科专业齐头并进,不是只做样板房,而是全面落实“两个所有”要求;“六”是在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医学整体思政、教材建设、育人队伍、理论研究等六个方面针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攻坚,坚持问题导向,力争突破创新。

  目前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已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示范课程覆盖所有院系专业,覆盖各课程类型,全校在建示范课程已逾400门;二是专业思政试点覆盖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院系,同时向理工科专业逐步推进;三是人文医学课程思政体系全覆盖,形成“1+2+9+50”的人文医学课程体系。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布后,学校对标各项要求,扎根复旦传统,正在制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持续发力,以实现教学质量在价值塑造和专业教育方面的双向提升。

  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石磊教授、物理学系蒋最敏教授、新闻学院马凌教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苏长和教授、公共卫生学院何更生教授分别在论坛上作主题发言。

  石磊提出,课程育人重在以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价值观育人。他分享了“当代中国经济”这门市级领航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为大家系统梳理课程案例中的育人要素及逻辑表达。他表示,课程育人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要根据课程性质和可能,将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逻辑合理地融汇成完整的育人知识体系,力求润物无声。

  理工科课程同样孕育了大量的隐性的育人元素。蒋最敏提出,以“大学物理A:力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为例,课程思政建设与课程质量提升的内在目标是一致的,通过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符合物理学科教育的特点,物理学专业教师应发挥这一优势,把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融汇到教学中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科学规范、学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