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7-28 01:08 的文章

浙江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支援满一周年之际,他

  今年5月,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在海西州高级中学与当地干部、教师一起种植友谊树后合影留念。 浙江援青指挥部 供图

  浙江在线7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璐怡)到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不容易。因为没有直飞航班,从杭州出发,中转西宁再飞抵海西州府所在地德令哈市,路上就花了1天半。对许多浙江援青人而言,这样的旅途并不陌生。

  2010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安排,浙江省开始对口支援海西州。从那时起,一批又一批的浙江干部人才不远千里奔赴青藏高原。截至目前,浙江共派出4批133名干部人才先后参加援青工作,共安排援青资金18亿元,实施援建项目276个。

  今年7月底,浙江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在海西支援将满一周年。前不久,我追随浙江援青人的脚步来到海西,感受他们远离家乡的酸甜苦辣,探寻他们坚守背后的别样故事。

  金色的世界有金色的未来

  援青教师陈俊昆和学生们交流。 记者 王璐怡 摄

  在德令哈醒来的第一天。手机闹铃还没响,阳光已透过窗帘缝钻进房间。

  又是一个大晴天。这里年均降水量不到200毫米,“盛产”金黄的阳光和沙漠。在蒙古语中,德令哈的意思是“金色的世界”。

  位于市政新区的海西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海西高中”)是探访第一站。此前我得知,第四批46人的浙江援青队伍里,教师有22人,占比近一半,其中6位来到了这里。

  车行不久,在一处红色瓦檐的大门前停了下来,目的地到了。校园内静悄悄的,一位架着眼镜、身穿深蓝色西装的男子匆匆朝我们走来。他就是浙江援青教师、海西高中校长高琼林。在德令哈近一年,高琼林的肤色明显比资料照片黑了好几度。

  “学生们都在上课,刚好先带你们参观下校园。”高琼林说话不疾不徐。海西高中占地186亩,由浙江投资1.26亿元,2016年建成使用,是援青这些年来投建资金最大的单体项目。作为浙江对口支援海西州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程,2016年起每隔一年半,就会有老师从浙江来这里支教。

  去年,高琼林从温州第二十二中学来到德令哈,成为海西高中首位浙江籍校长。“和我一起的,还有5位老师,都来自浙江不同地市,分别担任行政干部和学科教师。”他介绍。

  可爱的比卡丘、搞笑的表情包……参观路上,校园地面的井盖涂鸦让我们有些惊喜。“都是同学们自己画的。”说起孩子们,高琼林有些自豪。不久前,他组织举办了校园首届艺术节,其中一个环节就是井盖创意绘画。过去,这里很少有这样的活动。无论是艺术节还是诗歌分享会,这位来自浙江的校长带来了不同的风景。

  到海西后,有着20多年教学管理经验的高琼林发现,东西部教育在基础、理念等方面存在差距,他理顺了思路,提出打造品质教育。在他看来,品质涵盖方方面面,就像优质的课堂教学一样,多彩的校园文化也要浸润每位孩子的成长。

  高一教学楼内,一个挂有“浙江班”名牌的班级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去年开始设立的示范班,授课老师都来自浙江。”高琼林边小声介绍边轻轻拉开了教室门。班主任兼物理老师陈俊昆正激昂地讲课,氛围热烈。

  31岁的陈俊昆来自义乌市第二中学,在6名支教老师中年纪最小。课后聊起援青,他说自己是主动报名的,“一直有一个支教梦”。来海西后,他发现有的孩子有问题也不敢与老师交流,“淳朴、认真但不够自信”。

  第一学期期中考后,陈俊昆借机找每个孩子谈话。搬好椅子、煮好了茶,起初学生谁也不敢坐,“我们今天不是老师和学生,而是朋友间的谈话。”他的话题从学习转移到心理。孩子们发现,这个单眼皮的男生其实就像是大哥哥,便渐渐敞开了心扉。

  不懂会问、主动质疑,学生们的变化悄然发生。今年期中考成绩,高一年级10个班前100名中,浙江班28人上榜,年级第一也出自其班中。被同学们私下喊作“昆哥”的陈俊昆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更对学生期末考的表现充满信心。

  来自德清高级中学的刘东担任学校教研室主任兼“浙江班”数学老师,他更重要的任务是帮助这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举办首届优质课评比、开展青年教师大比武、申请州级名师工作室……以赛促教,老师积极性、业务能力都提高了。当天下午,由他负责的海西州教师教育信息化大赛校内选拔赛进行比拼。学校有10个参赛名额,今年报名的作品多达67件,是去年的2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