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汽车业人才不再“喊渴”
原标题:如何让汽车业人才不再“喊渴”
杨永修(左一)向3名徒弟传授工作经验。他常说,自己有义务和责任把学到的东西继续传递下去。
王智透露,如今,他所在的数控班组已经获得各类奖项100多个。2019年,数控班组还获得了“长春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
在黄平慧眼中,新型“师带徒”模式不仅让她得到了技术指导、项目历练,更营造了认真钻研、共享传承、无私奉献的研发文化。
“刚入职的时候,在校园里学的公式真的要应用起来,脑子里是一片空白。”回想起2014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个秋天,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汽”)研发总院动力总成所工程师黄平慧一直觉得很幸运。
彼时,作为一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黄平慧一头扎进了发动机的研发中。但是,发动机研发知识浩如烟海,技术攻关十分困难。“理论与实际脱钩”是她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出乎黄平慧意料的是,刚入职,部门就根据她的“人才画像”,为她匹配了一位专业的“师傅”,并与她签订了“师徒契约”。在随后的工作中,从工作方式、工作思维再到前瞻眼光,师徒一起工作、共同成长。
“对于发动机研发来说,如果没有师傅手把手教你怎么干,可能三四年都摸不到门道。而经过1年多的摸索与实践,我就渐渐入了门。”黄平慧说,“通过新型的‘师带徒’模式,我就像一棵小树苗,扎根在自主研发事业的沃土,汲取着养分、一点一点地成长。”
如果说高校是汽车人才的蓄水池,企业就是助推人才成长的加速器。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人才的培养和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在汽车业,实际经验与理论基础缺一不可,人才往往“越老越吃香”;另一方面,随着行业向“智能化、电动化、共享化、网联化”转型,企业对新兴人才“喊渴”或成为行业常态。
如何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加速人才梯队的建设,成为每一家汽车企业的“必答题”。
新型“师带徒”模式为青年科研人才架桥铺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对于研发领域来说,共享传承、无私奉献的研发文化至关重要。
黄平慧告诉记者,在一汽研发总院,以“师带徒”为主要载体的传、帮、带活动一直是传统。
“狭义的‘师带徒’就是工作后,公司为每个新员工指定了一名老师,传授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但其实在研发体系,每一个前辈都是我们的师父,在工作中和问题解决中,他们都在传授着知识和经验。”黄平慧说。
在她看来,一方面,通过师父们的帮助,她得以在研发上“快速入门”。同时,行业前辈多年的从业经验更为她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2019年年初,在电动增压器开发过程中,项目卡在了布置方案的确定上。借助1.5L的项目经验,黄平慧对每一个布置位置的优缺点和潜在风险进行了计算分析。但是经过3个月排雷式的深入研究后,她推荐的方案与外方专家的经验认知截然不同。
“由于计算得足够详细,我对自己的计算结果比较自信。所以,我牵头电控、试验专业,首次在台架上完成了电动增压器的摸底试验。”黄平慧透露,试验证明,该方案可以更有效避免喘振超速问题,使得动力瞬态响应时间由3s降为0.3s,为加强产品加速的“推背感”提供了关键动力支撑。
在黄平慧看来,这样自信与坚持正是来自于师傅传授给她的“究根源”的工作思维。
“在进行一些性能优化或者设计的时候,可能有些方案在优化的过程中因为试验结果不好,就被我们排除了,但我师父会要求我分析每一个失败方案的原因及原理。”黄平慧透露,起初,她认为这是无用功,时间久了才体会到其中的要义。
“失败的方案中往往会有大量设计上的坑,不梳理清楚,不研究明白,下次设计也许还会遇到。而且在每次整理分析的过程中,我也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黄平慧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师带徒”的模式,一汽研发总院还构建了“旗才”培育体系,开展全员“赋能工程”,注重专业技术领军人培养及工匠集群的育成,为青年汽车人的成长“架桥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