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汉唐中华文明与外来
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和族群融合的重要时期,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始终影响着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其中,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和外来文明的入华融合是两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今年6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的葛承雍《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五卷),正是相关重要学术成果的结集。全书分为《交流卷》《民族卷》《艺术卷》《宗教卷》《胡俑卷》,集中探讨汉唐时期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尤其是外来文明如何伴随胡人进入中原逐渐影响汉地的思想、文化、艺术、风俗,体现了当代中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前沿关注和研究水准。
新书分享会现场
7月10日,丝绸之路学术出版座谈会暨《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室举行。
葛承雍,1955年出生于汉、唐文化的重镇陕西西安。1993年起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8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现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文明、丝绸之路、宗教文物、艺术考古、古代建筑等。
作者葛承雍
“立足大时代,关注大命题,具有大关怀”
“研究胡汉互动,发现人性的共识与不同族裔的差异,才能更好理解今天不同语言、民族分布的历史渊源,才能看清当下中国族群身份认同的问题实质,才能够在国家、民族文化大事议题上掌控话语权。”三联书店总编辑肖启明在致辞中说到,在他看来葛承雍用他的著作,“串联起一颗颗散落的文化遗珠,帮助我们认知中华民族的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寻找力量,寻找方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认为这部书,不仅对汉唐时期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于促进当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增进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民心相通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致辞时指出,在《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中,葛承雍善于根据新材料做出新阐释。他特为点出近年来大量的考古发现使作者的研究成为可能,“这些年(随着)我们大规模基础建设,主动性考古发掘包括谋利盗掘古墓,使大量新资料涌现出来。比如唐代韩休墓出土的山水壁画,应该说把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又向前推了一个世纪。”中国出版集团董事长谭跃在致辞中称赞《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煌煌五大本,一百多万字,“可以说是立足大时代,关注大命题,具有大关怀。”他介绍说围绕丝绸之路,三联书店近年来出版了《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胡天汉月映西洋》、《波斯笔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应是这类作品中最新的,也是内容规模最大的一部。”
文物出版社名誉社长苏士澍回忆说,葛承雍在被国家文物局引进到文物出版社出任(副)总编辑后,作为社长两人曾长期共事合作。而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介绍说书法界向来对现存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追慕不已,“很多人的喜欢只是流于表面,对碑的字型有所了解罢了。‘流行中国碑’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产生?二十年前老葛在给书法编辑和书法爱好者们授课时就提到过,此次在《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宗教卷》中有更系统的论述。”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五册书影
“从宏观的大写意到严谨的工笔画”
据介绍,《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围绕“汉唐记忆与丝路文明”“胡貌汉魂与异域文明”“唐风胡俗与丝路艺术”“唐三夷教与外来信仰”“唐人胡俑与外来文化”五个主题展开。其中,很多研究都秉持“新文物”与“旧文本”相印证的思路,利用新发现的出土文物进行开拓性研究,诸如长安米继芬家庭的景教信仰,洛阳景教经幢的比较考释,景教天使与佛家飞天的辨识,安备墓祆教圣火的艺术表现,祆教大会石椁线刻画的解读,摩尼教禁欲艺术品的分析,这些成果首次发表后都曾引起国际宗教界学者的重视与转引,对“三夷教”艺术的探索开辟了新的领域,推进了中古外来宗教入华后“胡裔华化”问题的原创性研究。著名历史学家、中山大学历史系蔡鸿生教授就此曾评价葛承雍的研究,“他对新文物和旧文本所作的阐释,使研究对象更加物质化和更加精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