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7-16 22:23 的文章

筑牢人才家园提升海东魅力

  党的十九大以来,海东市按照省委“育才、养才、用才”的总体要求,以省级“昆仑英才”行动计划和市级“黄金谷地”建设计划为抓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人才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走出了一条具有海东特色的人才发展之路,推动了省委“一优两高”战略在海东市落地生根。

  招才引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围绕海东“城市崛起”“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引进了一批中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团队。2016年至今,引进培养的26名人才和1个团队获青海省财政支持经费995万元,市级配套资金197.5万元。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从青海省内外引进高端人才团队,互助县人民医院从北京宣武医院引进心血管专家吉训明团队7人,建立心血管科、神经内科两个省级重点专科;平安区富硒委引进中国农业大学富硒产业教授郭岩彬等3名人才团队,为富硒产业发展把诊问脉。针对生态环保、城市规划等专业人才紧缺的实际,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91名。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平台,聚焦全市重点项目发展需求,通过“项目+人才”方式,柔性引进文化、旅游、农业等领域人才14名。

  筑巢引凤,搭建用才育才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功能提升和体制创新,发展科技园、培植企业孵化器、建立科研站所等,为人才作用发挥创造条件。持续打造“平安柳湾人才小镇”,现有1000平方米众创空间,3万平方米孵化器大楼,10万平方米产业加速器厂房,专家公寓9栋、人才公寓180间,入驻科技型企业350家,引进各类人才700人,已成为海东高端人才集聚地、创新创业先行区、高新产业主阵地。协调各方搭建人才作用发挥平台,建设院士工作站3家、专家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授权专利183项。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建立众创空间7个、星创天地4个,有效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因地制宜,拓展人才作用发挥路径。围绕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建成旅游人才、现代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拉面经营管理人才等7个人才实训基地,各基地已累计开展培训220余场次,培训2.4万余人次。组织市内企业和科研单位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余所高校合作,通过建立见习基地、实践基地、科研基地等,直接、间接培养各类人才1200多人。结合海东特色产业,在国内双一流院校开展了拉面经营管理、旅游经营管理、高原特色农牧业人才等8个班次的“订单式”培训班,培训人员330余名,突出了培训的精准和定向。实行“高校教授+企业家”的“双导师”制度,从行业专家、科技专家、高校专家及政府部门等选聘22名创业导师,对创业者进行业务引导、培训、帮扶,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率。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现有化隆嘎雅、循化岗拉唐卡等6个工作室。引导企业加大人才发展投入,支持“河湟刺绣”非遗保护及开发利用等8个创新创业团队和12家企业打造完整的事业生态链。建立中国青稞酒研究院、青海比亚迪第二研发事业部等4个工作站室,以开放式、网络化、集聚化的运作模式吸引各类人才加盟。

  优化服务,营造爱才留才环境。重视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供给,先后制定出台《海东市人才“黄金谷地”建设计划》《海东市人才引进办法》《海东市柔性引才引智实施办法》等政策,以20余项优惠政策和奖补措施为保障,构建了全领域广覆盖的人才引、育、留、用网络。持续加大人才经费投入,近三年来,省市财政累计拨付人才专项经费3200万元,累计发放人才生活补助1320万元。通过开展“海东市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大力表彰宣传业绩突出的各类人才典型14名。加强人才公寓建设,各县区建立人才公寓200余套。


(责编:刘沛然、杨阳)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手机人民网人民视频客户端下载人民智云客户端下载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人民智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