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扩圈”,助力更高水平开放
原标题:“聚才扩圈”,助力更高水平开放
创业周预热活动专家学者畅谈“国际精英的苏州朋友圈”



2020年(第十二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暨首届“苏州科学家日”活动将于7月10日开幕。6月29日,本届创业周预热活动——“国际精英的苏州朋友圈”圆桌思享汇论坛举行。圆桌互动环节分三个阶段,来自上海、深圳等地的人才专家,在苏创新创业人才,金融创投机构负责人等,通过TED分享、圆桌互动,围绕“海内外朋友圈如何加入苏州朋友圈”“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苏州构建朋友圈的未来畅想”展开对话。
以高端引才平台助力高水平开放
2500多年的苏州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精彩纷呈的“人物志”。如今的苏州,人才总量超过293.4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26.98万人,海外留学回国人员达到4.8万人。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262人,其中创业类135人,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人才的集聚引领带动了新兴产业集群,为苏州的发展带来了“加速度”、开启了新篇章。2019年,苏州GDP突破1.92万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6位;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3.6%、49.4%。苏州已连续八年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城市创新力排行榜前三甲,连续八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十大城市”。
苏州市人社局局长朱正介绍,在此过程中,苏州精心打造了国际精英创业周,通过十余年努力,创业周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累计落户项目5773个,其中年销售额超过亿元项目和入选市独角兽培育企业项目各29个,IPO上市项目2个,新三板挂牌项目12个,共拥有授权专利8504项;直接引进、培养国家级重大人才141人,省级重大人才262人,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06人,为苏州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种背景下,苏州提出开放再出发,就是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更多国际精英人才,实现“聚才扩圈”。
作为苏州举全市之力打造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招揽平台,创业周的特色优势在哪里?苏州市人才办副主任、市人社局副局长沈伟表示,创业周是苏州双创门户、全国引智先锋,全球人才可通过这一平台和集中枢纽,直通苏州创新创业一线;创业周聚焦苏州先导产业,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构建了产、政、学、研、资、介合作生态圈,以专业水准打造专业平台,助力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创业周较早在国内打造了人才项目申报对接、落户管理服务网上平台,整合全市187家科创载体全程网上对接,历年项目线上初步对接率均在90%以上。
以综合优势在“抢才大战”中占据先机
在TED分享环节,上海华略智库董事长、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任新建,万宝盛华大中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区荣誉总裁、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副会长张锦荣,分别带来《城市如何在“抢人大战”中占据先机》《人才的产业化思考》的主题演讲。
“2019年,全国170余个城市发布人才新政,比2018年增长40%。即便在今年疫情期间,一季度依然有超过50个城市发布新的人才政策。”任新建说,各地掀起“抢人大战”,主要动机在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如何占据先机?人才新政只是“锦上添花”,并非“力挽狂澜”。
在任新建看来,一个城市要具备强大的人才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城市要有特质,让人才产生匹配感;产业要有活力,重点发展新兴产业;机制要灵活,让人才认定的流程更通畅;设施要很便利,满足人才的事业和生活需要;政策要有含金量,不是一味地模仿超越;生活要很便利,让人才喜欢来,有归属感。
人才也是一种产业。“‘新时代人才发展指数’能够评估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的人才竞争力。”张锦荣说,对标上海、深圳等城市,苏州在人才资源等方面都显示出平均发展的趋势,建议苏州可思考通过人才结构性跨越、人才市场增量跨越、人才空间层次跨越、人才资源生态层面跨越,在比较优势上来一个大转换。如依靠高端国际人才寻聘、国内技能和管理人才搜寻、地方技能人才深挖等,实现城市人才层次的逐渐丰满。
以产才融合扩大“朋友圈”
2015年,世界联合学院(UWC)落户常熟,建成目前中国大陆唯一的一所分校。世界首屈一指的国际学校为何加入“苏州朋友圈”?UWC(中国·常熟)董事长王嘉鹏说,团队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苏州,感受特别深的是,苏州国际学校众多,有很多UWC的毕业生,与此同时,苏州执政者重视教育,有很好的教育基础,更重要的是苏州开放的思想。
今年5月,苏州举行产业链全球合作云对接活动,掀开了工业大市以提升产业链为关键抓手,锻造核心竞争力的崭新篇章。目前,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89个工业小类,是我国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
以产业招人才,为产业聚人才。“苏州从工业大市迈向工业强市,必然要实现人才移民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浙大苏州工研院院长叶继术介绍,2011年落户以来,工研院已培育了十几个研发机构和实体。除了聚焦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一大批国内外优异创新团队,还致力于培育新一代企业家,让传统企业家在管理水平和能力方面迈上新台阶。
人才工作面广量大,不仅要满足其生存需求,还要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文化艺术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董事长陈龙说,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是苏州腾飞的“两翼”。“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提升科技内涵,集聚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要提升文化内涵,为人才培养提供具有苏州特色和底蕴的“软环境”。
徐瑞雅 盛 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