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7-03 02:42 的文章

加快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助推资阳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助推资阳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周建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所谓“无工不富,无才不兴”,做强实体经济,创新是根本,人才是关键。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的优势,积极探索产业人才培育新模式,是助力资阳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资阳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

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阳区劳动力资源总量较为丰富,2019年本地劳动力总量逾17万人,约占全区人口总数的40%。

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近年来,资阳区坚持“项目立区、工业强区、城镇兴区、商贸活区”发展战略,不断巩固壮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基础日益厚实。2019年,资阳区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6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45.8%;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6.5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获评全省知识产权建设强区;长春经开区在省级以上园区综合评价排名第25,洞庭湖板块排名前3,全市园区会战考核排名保持第1,成功获批湖南省电子电路板特色产业园区。

三是职教资源丰富。资阳区有益阳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益阳劳动科技职业技术学校2所职业中专学校,现有在校教职工155人、在籍学生2212人。同时,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资阳区,学院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有22个高职专业,有教职工549人、在校学生5900人。另外,资阳区企业与市内区外中心城区院校如湖南城市学院、益阳高级技工学校等也有着密切联系。

四是校企合作密切。资阳区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根据企业要求开设专业,聘请企业技师进行实操培训,提高在职培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2019年,资阳区与现代信息技术职业学校联合举办了3期企业定向技能培训班,为皇爷食品、口味王、奥士康定向培训了150名急需的技术人才。在大力发展短期职业培训的同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开展企业“订单式”班级教学。如奥士康与湖南城市学院、益阳职业技术学校、益阳高级技工学校等院校都有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开设了电子、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班,学员毕业后直接到企业上班,企业返还每年每人4000元的学费补助,并设立奖学金。

二、资阳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技能人才不足。部分城乡求职人员技能单一或缺少技能和技术,文化水平不高,现有人力资源市场难以满足企业招聘较高层次的研发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高级技能以上人群明显供不应求。全区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5922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1.4%;副高以上人才356人,占专技人才的6.01%;正高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2人。

二是人才流动频繁。目前劳动大军的主力已逐渐转变为80后、90后,他们接受了较好的教育,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在就业上有了更多选择余地,对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的期望值不断升高。但资阳区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分配制度还没有充分向高级人才倾斜,人才待遇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加之经济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都难以与一线城市相比,即使高薪也难招揽到高端人才。

三是用工成本增大。当前企业用工成本逐年增大。除了高薪水,还有医疗保险等五险一金需要支出,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增加。

四是用工结构失衡。劳动力资源供给与需求脱节,“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的现象较为突出,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三、加快资阳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在人才的培育上要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兼顾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既引进高端人才,又吸收紧缺人才,还培养本土人才,强化企业家、研发人才、蓝领员工三支队伍建设,强化支持保障,走出一条资阳特色的“引培并举”之路。

(一)大力培育企业家队伍

实体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要加大企业家培育力度,相互交流成长一批、外地学习提升一批、创新创业壮大一批、引进职业经理人促进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