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医药发展,从“人才”上下功夫
济南市中医医院妇科主任中医师、教授唐晔(中)与科室年轻骨干交流经验。
张红星(左二)与徒弟王霞(左一)、许旻(右一)交流制剂经验。(张帅安然摄)
近日,济南市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促进中医药发展成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安排部署,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中医药工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如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探索高层次中医人才、中医药骨干队伍建设,是中医人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答案。
【中医经典在传承中发扬】
“传承经典用对中药”在济南市中医医院(以下简称“市中医”)这座古香古色又飘满药香的办公楼内,该院药学部主任中药师张红星在与自己的两名爱徒语重心长地嘱咐着。
从医37年,作为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临床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基地山东中药基地项目负责人,张红星担负着山东省中医传承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将市中医——山东省唯一一个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培训基地建设好,另一方面使尽浑身解数、毫无保留地将37年中医药从业经验传输给徒弟们,并带领团队完成中医药事业的挖掘、整理、传承工作。
“中医医学有很多优势和特色,需要挖掘和整理。”张红星说,以丸剂为例,传统中医药
以手工泛制法为主,将传统中药饮片打碎制成丸剂。市中医云集众多深入领会京派和鲁派中药制剂的老药师。
对于两位爱徒而言,正是通过老师的传承,她们才更深刻领悟“用对中药”四个字的含义。“中药来自大自然,地球上的各种物质都可能入药。”张红星说,中药前期需要经过炮制加工。如果一味追求快捷,忽略传统炮制方法,不仅达不到药效,可能还会有不良反应。在张红星的得意门生中,王霞承担了向老药师请教总结中药炮制经验任务。通过多年求艺,一颗又黑又大且经过严格炮制无毒无害的水丸,在一把毛刷、一服药剂、一捧清水的配合下,几分钟便可炮制而成。
张红星另一得意门生许旻按照恩师的思路,总结并参与整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合理安全用药评价和干预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中的药学科普知识和适宜方法资源包研究任务,将正确用药理念形成系统而相对完整的文字资料,通过总结、挖掘、整理,为“用对中药”四个字奠定基础。
【院校培养和中医师承相辅相成】
通过师承,将中医科学经验传承是中医医学的独特之处。济南市中医医院科教科主任张群介绍,中医人才培养有院校培养和中医传承两种。院校培养具有一致性、稳定性、规模性,通过固定、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出大量具备理论基础的人才。中医传承则强调个性化,因为中医有整体观念,也有辨证施治的特点,对老师要求高,理论功底深厚。但院校培养和中医传承并不相悖,反而是有效补充,让具备理论基础的学生掌握更多临床经验。目前,济南市已经相继开展“薪火231工程”“扁鹊传人360工程”等项目,为的就是壮大中医药骨干队伍,将中医经典传承下去。
作为济南市重点三甲中医医院,在国家省市中医传承名录中市中医人才辈出。2019年,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人,继承人3人;2019年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培训项目继承人1人;2019年全国西学中骨干人才培训项目骨干人才1人;2019年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训项目骨干人才1人;全国中医药特色传承人项目传承人1人;济南市卫生健康委优秀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工程也已相继培养出三批优秀卫生健康人才。济南市中医医院省级五级中医药师承工作共有5批40个项目组,涉及指导老师40人次、学生80人次……
该院依托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完成了三期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培训班工作,30多个省市地区的303人参加了培训。2019年,医院业务收入、出院病人数、病床使用率、手术量同比增长21.50%、21.45%、24.79%、25.16%,医院发展步入良性健康轨道。加强青年医务人员培训,举办“岐黄论坛”“继续医学教育”等教育项目,加强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三经”能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等培训,定期举办技术比武,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