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专业资格认可进程 实现三地人才“联通”“贯通”“融通”
原标题: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专业资格认可进程 实现三地人才“联通”“贯通”“融通”
6月30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交流会2020年第二季度活动——“专业人才资格认可研讨会”在南沙喜来登酒店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邀请粤港澳三地建筑、教育、医疗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专业领域负责人、行业协会代表及企业家代表共70余人参加,根据疫情防控需要,以“线上+线下”和“一个主会场+三个分会场”的形式,现场连线港澳嘉宾,旨在充分了解港澳专业人才资格认可需求,明确下一步对接方向和措施,建立粤港澳专业人才资格认可常态化联络机制,推动南沙与港澳在相关领域规则对接率先取得突破。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级调研员杨庆华介绍,广东省出台《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的实施方案》后,广州市各部门积极响应,正在全力推动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南沙举办本次研讨会将加快实现港澳人才在大湾区便利、自由执业。
在建筑、教育、医疗领域三个分会场中,与会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专业领域负责人、行业协会代表及企业家代表就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资格认可展开更深入的交流。
广州市教育评估和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四级调研员李沁提出了粤港澳三地教师职业认定标准的差异性。他用综合认定型、培训认定型、修读认定型来区分三地的认定标准其次他提出在政策层面上,三地间的职业认证还未形成“互认”的机制,内地教育领域的职权在全国教育部,各省市很难自己定夺。以上两种原因给港澳教师在内地就业带来一定难度。对此,他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要在各地权力范围内,加强教育人才的引进和交流;二是要严格审核教师履历;三是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严格考察。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邓飞谈到三地教师互通存在薪酬待遇差别较大、教授课程存在局限性等阻力。
澳门树人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吴许文为三地教师加强沟通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议,他提到内地部分学校会派教师到澳门的中学做一年左右的教学顾问,给予当地老师教学方面的意见。在此思路下,内地是否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建立相关机制,加强澳门教师与内地学校的联系。
广州市外国语学校附属学校校长张梅站在一名国际部教师的角度认为,加快建立三地教师职业资格认定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教育管理中,外籍教师与在编教师仍有一定壁垒,存在归属性不强、流动性较大、成就感较低、幸福指数不高等问题。
多位港澳嘉宾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畅谈港澳专业人才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体会与需求,为南沙下一步推进港澳专业人才资格互认、释放南沙引才聚才的“虹吸效应”建言献策。
通过交流研讨会,各领域分别建立粤港澳三地专业人才资格认可常态化交流机制,为未来进一步探讨和推动三地人才资格实现互认开辟有效渠道。
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建筑、医疗、教育等领域专业人才资格认可有何必要性和社会价值?南沙区的一系列推动对接的举措究竟有何影响?记者就这一系列问题采访了几位专家学者。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副院长顾乃华指出,通过规则的对接解决人才便捷流动类的瓶颈,扫清人才便捷自由流动的障碍,是推动与港澳创新合作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在此次研讨会中,粤港澳三地专家通过共同对话,围绕其所在领域进行交流协商,有助于持续地解决人才认定规则的对接以及专业人士连接自由流动中的问题。
广州市新地投资资询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综合体项目是南沙区首个实行香港管理建筑管理的一个试点项目。其副总经理谢越华提到,进行试点管理以后,对公司的专业人才进行备案,工程全程的咨询管理,以及分批先行的报批都对项目的推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