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德育探索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6月24日讯 为了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广东省深圳中学在建校70周年之际,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中”的办学定位和“培养具有中华底蕴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深圳中学始终坚持把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顶层设计中,秉承“价值引领、尊重个性、主动发展、多元融合、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不断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组织架构,努力践行“大美至美”的德育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行合一路径,逐渐开发和完善了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核心素养教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评价体系,构建了高品质学校的现代德育体系。

重视德育的思政性:立德树人,优先价值引领
“弘扬爱国精神,涵养家国情怀”是深圳中学德育实践的重要主题。无论是通过开展主题集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实现课程育人,还是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实现活动育人,学校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从而将立德树人落在实处。
1.让活动“入心”,在真实场景中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脱离具体情境的教育,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事件发生的“现场”,去真实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和革命先烈的艰辛与伟大。例如:自2007年以来,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前往江西和湖南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井冈山的线路中,学校根据当地的历史、地理、教育等情况,设计了不同的体验项目,包括参观井冈山革命圣地、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参观革命烈士博物馆等,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在湖南线路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参观毛泽东故居,了解伟人功绩,缅怀革命先烈;走进湖南省博物馆,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学校通过开展“红色历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激励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2.与学生共情,真诚分享师长自己的政治理解
现在的青少年,尤其是这一代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的青少年,不只要看前人和“外人”如何做,更愿意关注身边人的想法和行为。作为校长的我,更愿意借助各种场合与学生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2019年,在学校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集会上,我带领全校师生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并做了《使命在途,永葆初心》的主题演讲,寄语深圳中学的孩子们要“将饱满的爱国情怀注入振兴中华的民族使命中,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初,全国因“新冠肺炎”疫情推迟开学。在2月10日学校面向社会开放的首日线上直播教学中,我向全国师生分享了深圳中学德育第一课《中国脊梁,民族希望》,勉励中学生:“不畏艰难,敢为人先,成为未来中国的希望和脊梁。”我在直播课中勉励教师:“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每一位教育人要明确自己肩上的使命和担当,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国之栋梁。”

保证德育的开放性:各美其美,构建丰富课程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学校整体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圳中学通过构建多元的课程体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全方位学科渗透的方式开展德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1.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社会参与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建设上,学校坚持以“按需选学”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开设了涵盖三大板块、28个课程群的15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为学生搭建多元发展的立交桥。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社会参与”板块中重要的德育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实施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目标·达成·测试”式教学结构,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探索·表现”式教学结构,以学生感兴趣且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为依托,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等角度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获得充分的选择空间后,他们的选题常常富有创意且贴近日常生活。例如: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每当台风来袭,深圳的城市道路就会积水为患。由于缺乏有效且实时的道路积水信息,深圳市民的出行非常不便。对此,深圳中学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专家访谈、数学建模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了一项“如何提升由强降水导致的道路积水内涝问题的预防与反应能力”的课题研究,在初步探明城市内涝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了解市民对道路积水预警系统需求的基础上,研发了相应的微信小程序供市民使用。他们惊人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也获得了中国大智汇创新研究挑战赛(China Thinks Big,简称CTB)的高度认可。该项目的综合评分进入CTB2019~2020年度全球排名前5%。
2.实施学科渗透,潜移默化滋养学生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