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6-21 10:53 的文章

接地气的乡村人才成长“新摇篮”——山东宁阳县“三位一体”建设乡村振兴学院观察

2018年9月以来,山东省宁阳县八仙桥街道青川围子村党支部书记许兴海,除了继续抓好村庄各项工作,还要不时走进县里乡村振兴学院的课堂,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镇村干部等分享自己的“三榜治村”经验。“去年一年在学院讲了7次课,在村里接待了64批次的培训班,还被泗水、东平等县请去讲了33次。”在农村摸爬滚打能够成为讲台上受欢迎的人,许兴海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许兴海所提的乡村振兴学院,是宁阳2018年以来成立的一个集理论研究、实践指导、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开放式、综合性学习教育平台。据宁阳县委书记毕黎明介绍,宁阳统筹各类乡村教学资源,坚持“开放融合共享”理念,坚持“公园”“田园”都是课堂,“大专家”“土秀才”一同授课,创新成立了山东首家乡村振兴学院。

运转不到两年,学院已对内接待各类培训、现场观摩、主题党日体验729批、37100余人次,对外承办重庆、河北、辽宁、海南等培训班92个、6800余人次,还系统梳理总结了全国多地的乡村振兴经验和智慧,不仅成为了接地气的乡村人才成长“新摇篮”,还成为了探寻乡村振兴路径的“巧担当”。

坚持融合办学,破解教育方式单一、走马观花等问题

2019年以来,济南市商河县已经先后选派6批学员共372人到宁阳乡村振兴学院学习。“这几年组织过不少异地培训,感觉流程化的东西比较多,学员往往是走马观花。没想到宁阳这里不仅培训教学成体系,还有村干部和基地园区现身说法,学员受益明显。”商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吕志强说。

一个县级乡村振兴学院,靠什么赢得这样的认可?宁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赵相鑫介绍,基于宁阳“经济并不发达,山地、丘陵和平原各占1/3,在山东中西部颇具代表性”的实际,基于学员“多数在乡村振兴一线,既需系统的理论武装头脑,更需切实可学的实践路径”的特点,宁阳强化融合协作理念,挖掘盘活现有资源,创新产学共享、教研一体的办学方式:

——“主题化”布设校区。坚持“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把学院建在乡野,将校区设在基地,把课堂开在现场。比如,聚焦产业振兴,依托山东友邦·彩山田园综合体,建成“田园里校区”;聚焦组织振兴,依托“泰山先锋”红旗党支部吴村及“圣地农庄”项目,打造“庄园里校区”。

——“多元化”聘请师资。牵手“高端师资”,与中国人民大学等签订师资共享协议,聘请专家学者100多名;优选“兼职师资”,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型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人物140多名;培育“乡土师资”,强化对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乡镇兼职教员的培训指导,培育乡土专家70多名。

——“市场化”合作办学。设立山东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宁阳分院、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教学站、泰安市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干部专科学历教育集训面授点;加强与培训机构以及周边县市区党校的合作,扩展辐射教育基地和特色教学点。

坚持精准办学,破解学习深度不够、启发不透等问题

2019年4月,来自济宁市泗水县的4名村党支部书记学员,在宁阳县东疏镇胡茂村,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生活,主要任务是与该村党支部书记吴延春“同吃同住同劳动”,切身感受胡茂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合作社领建现代农业园区、园区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振兴路径。

相比国家、省级以及高校层面,在县级办乡村振兴学院,如何办出特色、创出优势?“宁阳在整合资源、融合办学的基础上,抓住了‘精准’二字。”宁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宗爱凤说,“精准了解学员需求,将身边成果转化成教学案例,对特色亮点进行深度剖析,面对面传授真经,促进学员外学、内修、智悟、敏行。”

学院精准对接学员需求,接到培训订单后,有专人了解学员特点和培训需求,及时与校区、基地对接安排现场、路线,以此确定完善培训学习方案。精准安排学习课程,已开设18大类134门课程,学员点单、学院下单、基地接单,既承接定制课程又提供特色课程,实现“菜单式”选课、“模块化”组课、“专题化”学习、“实战化”训练。同时,围绕破解教学启发不透等问题,学院紧跟形势,研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农村党建、产业振兴与基层治理等主题课程,综合运用课堂教学详解、案例研讨剖析、实践基地研修和情景模拟体验等实效教学方法,让学员贴近看、融入学、动手练,交流碰撞,入脑入心。

重视研究应用,为打造齐鲁样板提供“宁阳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