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6-21 08:03 的文章

大湾区思维:流动性不足 如何破除大湾区的人才

  来源:《大湾区金融服务业:培养大湾区思维》

  作者:本报告由普华永道根据对大湾区“9+2”城市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的高管,及学术界和专业机构代表进行的深入访谈撰写而成。

  导语:随着《关于金融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的发布,国家重申了对大湾区发展的承诺。本报告提出的“大湾区思维”,体现了一种务实的态度。建设完全一体化且无障碍的大湾区仍需假以时日,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者将集中到大湾区发展的三大挑战上:即如何促进人才、数据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当然,这些并不是大湾区独有的问题,也适用于全中国。然而,解决这些挑战对大湾区充分发挥其潜力至关重要。且看本报告将大湾区人员、数据和资本流动的挑战和机遇娓娓道来。(湾区50plus 实习生廖思戎编)

  大湾区概览

  人才

  大湾区经常被拿来与东京和旧金山两个湾区,以及纽约大都会区作比较。但大湾区与这些地区不同的是,广东与澳门和香港这两个特别行政区之间有陆路边界。许多受访者都提到,要在短时间内将员工或承包方部署到边界的任意一侧,操作 上都存在一些困难。要让同事跨境出席紧急会议往往是不可行的。

  其他实际考虑因素(从税收差异到获得医疗服务的便利性)也会加大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难度,从而阻碍大湾区的发展。

  但有困难的地方也有商机:帮助企业及其员工克服这些障碍,正是一些受访银行感兴趣的领域。其他受访者则更关注于大湾区的营销挑战:预测整个大湾区人口结构和客户行为的差异,可能是成败的关键。

  了解客户是一回事,在大湾区的不同地区运营则是另一回事。大湾区的同质性足以使其被视为单一市场,但其异质性也让受访者看到了挑战:许多受访者表示,在事务处理方面,各城市之间缺乏共识。

  促进人员流动

  正如我们在本报告其他部分所讨论的那样,多名受访者都谈到了银行可以如何帮助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开立账户和进行交易。一些人认为,在目前的监管环境下,这充其量只是一项边缘活动。举例来说, 香港居民2018年购买了约1万套房产,仅占大湾区住宅成交量的2%。

  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双赢局面:在房产方面,内地九个大湾区城市对非本地居民的购房要求略有不同。帮助准购房者应对这些规定,并支持日常需求(如支付水电气费等),可成为一个业务增长领域。这也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措施促进大湾区成为现实的一个例子。除了银行客户之外,它还能有效地吸引和留住那些在职业生涯中可能需要跨境工作的人员。

  虽然银行的个别举措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需要在政策层面进行改革。“现有的移民规定不利于人才流动。我们应该将欧盟的行动自由规定作为一个参考模型,”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黄祖荣表示,“为了吸引人才到大湾区工作,需要解决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等问题,还需要制定税收激励政策来鼓励人们到中国内地工作。”

  一位广州的受访银行家认为:“促进人员流动是促进市场互联互通的重中之重,但大部分的人员流动可能会是从香港到内地。相互承认专业资格和发牌制度,并保持薪酬水平一致是非常必要的。”

  政策制定者很清楚内地和香港之间个人所得税税率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广东省对在大湾区九个内地城市工作且符合相关条件的海外人才(含港澳 台地区)实行了退税政策。个人所得税已缴税额如果超出应税收入的15%,则超出部分可予以返还。

  在大湾区跨境工作的人员,应注意香港、澳门及内地的不同税制,以便更好地管理跨境活动所带来的税务风险,减少双重征税和税务纠纷。

  促进人员流动的另一个措施涉及到社会保险。自 2020年1月起,在内地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港澳台居民可以参加内地社会保险,享受相应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