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6-08 11:12 的文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农掌门”创新高校科技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农掌门”创新高校科技扶

“农掌门”惠农服务平台。

“想发家,种西瓜!”

在蒲城县城以南20公里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农掌门”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内,460余种西甜瓜迎来收获的季节。

2013年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定点帮扶陕西省蒲城县。学校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特色学科和智力人才优势,主动对接当地西甜瓜产业发展。计算机学院刘志镜团队量身定制研发了“农掌门”惠农服务平台,凭借“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帮扶模式,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扶贫事业,走出了科技扶贫、产业脱贫的新路径,成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农掌门”创新高校科技扶

“农掌门”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的设施大棚西瓜。

创新科技扶贫新形式

“‘农掌门’是一个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刘志镜教授介绍说,2015年8月,陕西康田慧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他们,要求为其设计开发一个惠农服务平台。“陕西蒲城县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定点帮扶单位,我在那里插过队、下过乡,对当地很有感情,于是就答应了,双方合作就此开始,‘农掌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要实现科技精准扶贫,首先了解乡亲们的真实想法与需求,把准贫困堵点和难点,才能对症开方。刘志镜马上返回蒲城县这一他心中的“第二故乡”,开启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插队”。

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部的蒲城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西甜瓜产业是蒲城县传统优势产业。然而,产业智慧化程度低、附加值低、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民收入微薄,落后的农业信息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蒲城县的经济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刘志镜团队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开发出蒲城县西甜瓜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平台——“农掌门”。

从一开始着力建设基础农业服务平台、农业专家评估体系,到一步步实现智能农业监控系统、农产品溯源系统等功能,刘志镜教授团队40多名专家,深入蒲城县田间地头实地调研考察70余次,精心设计并不断更新升级“农掌门”平台,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帮助更多贫困户精准脱贫致富。

如今,平台整合了农业专家、农业技术、涉农专利、农业服务等相关数据400多万条,架起了农民与农业专家、农民与企业、农民与电商平台之间的一座科技桥梁,高效打通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与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平台已累计解决农业问题21万多个,辅导蒲城酥梨种植20万亩,辅导蒲城西甜瓜种植17万亩、新品5万亩,助推产业发展,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顺利帮助1300多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间接帮助全国范围内万余户贫困户解决生产问题。

目前,“农掌门”已应用到我国陕西、云南、宁夏、甘肃、青海、山东和东北等18个省市地区,并走出国门,推广到缅甸、老挝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2019年,学校《农掌门科技扶贫 搭建农民致富新平台》成功入选教育部第四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农掌门”创新高校科技扶

“农掌门”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的设施大棚甜瓜。

精准把脉开出扶贫良方

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从“渠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在刘志镜看来,精准把脉、需求导向是关键。

2017年12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立“农掌门”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组建了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12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为主体的基地专家工作站,每年固定投入10万元用于基地建设。

“扶贫首先要切好‘脉’。”刘志镜表示,“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这就是扶贫的‘脉’,’农掌门‘就是根据我们切的‘脉’去实施扶贫的。”

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全国各地联建18个“科技大棚实验基地”,实现种子的本地化与优选,解决“种什么”的问题;通过“零距离”“面对面”的远程技术服务,开展种植技术咨询服务,搭起农民和农业专家之间的桥梁,解决农民“怎么种”的问题;通过“联采联供联盟”和“电子商务平台”,搭起农民和产品经销商之间的桥梁,加上网络推广营销服务,解决农民手中的产品“卖给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