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6-02 21:24 的文章

激发人才活力动力汇聚发展势能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云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

近年来,云南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不断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破除制度藩篱,在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人才各方面创新模式、放权松绑,激发了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营造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发展生态,为云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截至目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19.62万人,比2010年增长1倍多,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达到13.8%,人才密度为10.1%,人才贡献率达18.02%。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继2017年3名省高层次人才成功增选为“两院”院士后,2019年,郝小江研究员成功当选中科院院士,在滇两院院士达到11人,位居西部地区前列。同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各类人才实现大幅增长,云南省2010—2020年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指标任务全面完成。

制度松绑激发创新活力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中心杨崇林、张建团队是一个人才聚集的一流团队。两位主要负责人是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优秀学者,17名研究员均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这样的高层次人才聚集阵容得益于云南大学在引才体制上的“松绑”。中心主任杨崇林说:“学校为我们招人开辟了绿色通道,人才通过学术委员会评审后,就可报送学校直接批准。”

近年来,云南省出台多项政策对云南大学人才制度改革给予支持,包括支持学校编制管理改革、自主聘用工作人员、推进专业技术评审改革和薪酬制度改革等。2016年以来,云南大学累计引进各层次人才150余名,其中柔性引进院士6人,实现了学校高层次人才短期内的成倍增长。特别是2019年4月,省委、省政府聘任中科院院士方精云任云南大学校长,成为云南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活水源源奔涌,人才活力才能竞相迸发。加快形成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的激励机制,才能在“人才竞赛”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近年来,云南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结合机构改革,将人才工作职能写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三定”规定,进一步强化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以“放权”和“松绑”为核心,一个个步子大、亮点多、措施实、投入高的人才新政频频出台,掀开了云南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的新篇章。

2016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核心内容包括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健全市场化社会化人才管理服务体系等。

2018年3月,“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出台,以人才新政吹响人才集结号。“两个计划”聚合和集中释放全省所有人才支持政策和改革成果,在经费保障上,实行“叠加支持”;在编制管理上,实行“带编引进”;在职称职数上,实行“单独核定”;在人才服务上,实行“特殊礼遇”;在政策支持上,实行“特事特办”……目前已有1862名各类人才入选,他们正在云岭大地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实现价值。

据统计,近年来云南省配套完善了100多项制度文件,以品牌整合、统筹联动、政策衔接、活力激发4条路径为抓手,推动云南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深水区挺进,具有云南特点、区域竞争力、闭环全面的人才政策和制度体系基本构建成型,云南人才的制度优势正在转化为实际效能,人才品牌竞争力日趋凸显。

配套完善100多项制度文件,以品牌整合、统筹联动、政策衔接、活力激发为抓手,推动云南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深水区挺进

柔性借智汇聚天下英才

人才工作,以用为本。近年来,云南省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政策,多渠道开展“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为云南省汇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上海市退休教师王捷就是云南省柔性引进的人才之一。2018年3月,借着临沧市实施“引智入临”“柔性引才”战略的契机,他回到12年前曾经支教过的沧源民族中学担任援建校长,兼任高二年级执行校长。一年多以来,和其他援建老师一起推动当地教学模式改革,手把手指导当地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为佤山的孩子圆梦大学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