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5-29 17:44 的文章

全国人大代表史浩飞:应大力促进成渝双城经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在全国两会期间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2020年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提出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史浩飞曾入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他表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如何高质量完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任务,人才资源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

  为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两地正在积极探索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圏人才协同发展机制,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推动人才政策协同、制度衔接,在人才引进、交流培养、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合作。

  2020年4月21日,成渝两地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同推进人事人才政策互认,推动人才协同发展,建立决策共商、资源共享、联动共建、协作共赢的人才协同发展机制。2020年5月12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成立,联盟成员将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

  史浩飞表示,虽然双城经济圈在人才协同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成渝地区的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优秀年轻干部,在规模、质量和结构上还不能满足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需要,存在明显短板和不足,在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激烈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为保障双城经济圈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将人才协同发展规划与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和新一轮城市规划等有效衔接,实现联动,他认为,首先,应该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出台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规划或专项人才支持政策,在国家级人才计划中对双城经济圈单列指标给予倾斜。

  其次,设立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人才评价、科研项目管理、税收政策及外籍人才准入等方面先行先试,给予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贸试验区等人才政策。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