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不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不设GDP增速目标科学合理
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
5月22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当天中午,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解读该报告时表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历时间之长,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很少见”。
黄守宏说,以往政府工作报告用一半篇幅总结过往成绩,但今年总结成绩只有4000多字,大量的篇幅用于阐述面临新形势要采取的新措施。“报告提出的措施是基于当前形势、基于初步对国内外疫情走势判断基础上作出的,一旦发生超出预期的变化,政策会相应完善。我们应对危机的子弹没有打光,留着充分的余地和后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总结分析认为,首先,要正确理解每年设定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目的,全年经济增速目标是一个预期性指标,不是约束性指标。
今年没有设定目标,但实际上甚于设定具体目标。“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都有一个目标。刨掉一季度-6.8%的GDP增速,二三四季度的表现应该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从二季度开始就没有任何托词了。大家反而更加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勤奋向上。从这个角度而言,没有目标反而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没有目标胜似有目标。”张燕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2万亿需直达基层地方政府
时代周报:特殊之年,可否用几个关键词总结此次政府工作报告?
张燕生:关键词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强调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抓紧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关键词二,千方百计精准施策,做好“六稳”和“六保”工作;关键词三,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明确拟安排3.6%以上的赤字率、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以及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各项措施托住“六稳”和“六保”,能够使今年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向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时代周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0年的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如此大幅度突破3%的赤字红线,意味着什么?
张燕生:第一,3%的赤字红线是欧盟的财政纪律,不是中国的,中国从来没有承诺过3%的赤字率的财政纪律;第二,欧盟某些成员国或经济体的财政赤字率在10%以上,欧盟会明确表示,这是非常时期非常之举。中国本身就没有3%的财政纪律约束,而且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非常好。
此外,中国本身是一个高储蓄率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把赤字率定在3.6%以上,比起世界各个大国来讲还是最低的。这一方面表明了我们的信心,中国是抗疫最早趋于稳定、经济最早开始恢复的国家;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几千年文明延续的国家,这样的风浪、风险和冲击,我们经历过不少。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国家做好国家防范风险的准备,地方做好地方防范风险的准备,企业乃至每一个家庭都会做好自己的准备。
原本我们预测的财政赤字率是3.5%?4%,国家取了一个相对比较谨慎的靠近3.5%的指标,但加了一个“以上”的表述,较为科学合理,保证了后续的政策空间。
时代周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财政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元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六保”,决不允许截留挪用。如何才能保证这2万亿元有效落地?
张燕生:既然是特殊转移支付,我个人认为,会为这2万亿元建立特别通道、采取特别安排,减少行政层级对资金下达所产生的某些阻碍,从而直达最需要资金的基层地方政府。
从中国的财政体制和状况来讲,越往基层,财政状况就越困难,越往基层,财政的脆弱性就表现得越明显,越需要救助和帮助。所以,这2万亿元需要用在刀刃上,必须直达基层地方政府。
时代周报:财政赤字率定在3.6%以上,如何防范化解随之而来的财政风险?
张燕生:中国的财政状况在全世界大国中是最好的,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也是最高的,而且中国的赤字率,即便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仍然是最低的。
一般讲财政负担,有代际负担的说法,相当于这一笔财政花下去的钱,以新基建为例,无论是信息还是创新,带来的好处一定是我们这代人包括子孙后代都可以享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