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5-25 15:53 的文章

全國政協委員林忠欽:加快推進大學人才培養改革

人民網北京5月23日電(李依環)當前,5G、人工智能、物聯網和雲計算等新技術方興未艾。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接受人民網專訪,就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高校應當如何推進人才培養改革等話題進行了交流分享。

全國政協委員林忠欽:加快推進大學人才培養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

新一輪科技革命將帶來變革性影響

人民網:過去一段時間,網友對於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討論很多。您認為,新技術將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方式帶來哪些影響?

林忠欽: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技術核心,是對二十世紀中期以來計算技術的全面優化和深化。在計算技術已經深度滲透的領域,新一輪科技革命將賦予“計算”一詞以全新的意義﹔在計算技術尚未佔領的新地帶,新一輪科技革命將會帶來前所未見的影響與沖擊。

第一,以5G、物聯網和雲計算為代表的大數據科學技術的進步,將使整個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被實時數據化,必將釋放出不可估量的創新業態潛力。

第二,以機器學習為代表的控制科技的進步,會大量替代高階勞動,進一步釋放閑暇時間,為人類自我實現提供新的平台。

第三,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學為代表的未來科技,或將智識與情感數據化,在“他者”的創造中教會人類更深邃地理解自己。

總之,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對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方式,產生變革性影響,這種影響的廣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這其中當然包括對大學的功能特別是其根本職能——人才培養產生深遠影響。

對大學培養人才提出哪些新要求?

人民網:您剛剛提到新一輪科技革命對大學人才培養會產生深遠影響。您覺得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對於高校培養人才來說,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林忠欽:首先,要應對知識更新速度帶來的挑戰。科技發展的摩爾定律使知識更新速度已經超出大學知識傳授體系更新的極限速度。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計算力爆炸,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差距。大學能教給學生的知識滯后於實際的科技發展需求已成為無法避免、不可逆轉的新常態。面對這樣的新常態,就更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培養學生扎實寬廣的基礎理論。

其次,要應對學科體系變化帶來的挑戰。人工智能、5G等新一輪科技革命核心技術的“賦能萬物”特性,既為各個領域研究能力跨越式提升提供了更高效的技術工具,也進一步加劇了未來學科體系的交叉、融合與新生。近年來,為了適應社會對大學畢業生更加多元的需求,培養學生更具兼容性的知識體系,我國的大學專業學科設置正不斷從精細劃分向大平台寬口徑轉變,但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學科融合趨勢相比,我國當前的學科設置仍有很大的改革布局空間。

長遠來看,未來的學科布局設置與當前相比一定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像我們現在看五十年、一百年前的大學學科設置一樣。因此未雨綢繆、與時俱進地規劃更加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趨勢的專業設置,是培養適應面向未來事業需求人才的重要支撐。

第三,要應對科學倫理問題帶來的挑戰。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給人類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風險,其背后還有許多新出現的科學倫理問題。以人臉識別技術為例,一方面,它可幫助公安部門迅速追溯、追蹤案情,將犯罪分子盡快緝拿歸案,還社會以正義,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對個人隱私也造成了新的威脅。越是先進的技術,在被不當使用時對社會的威脅也越大。

大學生終究是要融入社會的,學校的職責不僅是讓他們學習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身的使命與價值,讓他們更加清晰地理解所學科學技術背后的使命與價值,這就需要大學更加注重學生科學知識與人文素養的協同發展。正確的價值導向引領是大學最根本的任務,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具體舉措上,就是要加強融合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通識課程建設,將責任教育、倫理教育與美學教育融入專業教育。

高校在戰“疫”中彰顯責任與擔當

人民網:高校匯聚了大量人才與科技資源,您如何看待戰疫中的科學力量以及高校發揮的作用?

林忠欽: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科技的策源地和思想的引領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過程中,我國高校在馳援抗疫前線、檢測試劑和疫苗研發以及抗疫知識傳播、壯大抗疫正能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