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5-12 21:55 的文章

厦大台研院对台交流不断深入 走进台湾田野调查

  台研院青年学者与台湾来访的师生交流。(资料图)

  厦门网讯 (海西晨报 记者 陈翠仙 整理报道)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所)自从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对台交流工作,致力于促进对台研究、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当然,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两岸关系、两岸学术交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与台湾社会各界的往来状况与特点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今日,晨报邀请厦大台研院副院长、教授张文生讲述对台交流的种种变化与故事。

  从隔绝状态到密切交流

  张文生说,1987年,两岸民间交流的大门在两岸民众的期盼下打开了,两岸的学术交流也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台湾当局的处处设限,20世纪90年代的两岸学术交流仍以单向的交流为主,即多为台湾同胞和台湾学者来大陆的交流。“大陆学者虽然也有赴台交流的团组,但组织起来仍较为困难,手续繁琐,必须经由第三地(主要是香港)转赴台湾,不仅费时费力费钱,而且变数也多。因此,当时许多学者视赴台交流为畏途。”

  这种状况持续到2008年两岸实现了直接双向“三通”之后才发生巨大的改变。两岸人员往来可以通过飞机直航、厦金“小三通”等方式往来两岸,极大地方便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师生赴台交流和调研。

  据统计,近年来,每年赴台交流的厦大台研院师生都超过了100人次,可以说是两岸开放交流的直接受益者。与此同时,台湾师生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参加各种形式交流的人数也成倍增长。

  从学术交流到广交朋友

  早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学者与台湾之间的交流是通过学界的交流开始的。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交流的对象也扩展到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尤其是与民进党等“绿营”政治人物的交流交往更为引人注目。

  “学院鼓励师生广交台湾朋友,与台湾各政党人士打交道,包括‘蓝营’、‘绿营’都有朋友。他们既是我们的研究对象,也是我们的朋友。通过对台交流,通过广交朋友,可以深入了解台湾民众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田野调查,可以获得第一手材料,更加准确地了解台湾社会各方面的状况。通过讲座、访谈等交流方式,使广大师生可以更了解一个真实的台湾。”正是这种开放性的、多形式的、深入化的交流活动,促进了台湾研究院师生对台湾问题客观与全面的理解和研究。

  张文生还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1993年7月,谢长廷、蔡同荣、李庆雄、姚嘉文、刘文庆等民进党籍“立委”来厦参访,时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陈孔立在厦大接待了他们。双方用闽南话交谈,陈孔立还向对大陆了解甚少的这群“民进党精英”介绍了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共进晚餐时,双方也是交谈甚欢。在2000年六七月间,时任高雄市长的谢长廷,为了拓展贸易、打开高雄市和厦门市的交流之路,曾提出赴厦门访问,当时他还指出“高雄和厦门是一个国家领土上的两个城市”,明确表示“宪法一中”的立场。此番言论引来民进党内深绿派阵阵骂声,陈水扁当局百般阻挠,谢长廷的厦门之行最终搁浅。

  从简单接触到深入交流

  两岸关系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岸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而且便捷。广大的网民、一般的学者均可通过网络获得台湾的相关资讯,这也对台湾研究的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深入台湾社会,获得第一手的信息,才能更加真切地了解台湾、研究台湾。

  正是两岸关系大环境的变化,促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更进一步思考和创新对台交流的途径。从2010年开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就在台北租用住房作为驻点研究室。此后,又分别于2014年新增台中和高雄驻点研究室,2017年新增金门驻点研究室,提供师生赴台短期交流住宿、学习使用,让理论研究进一步与台湾本岛社会实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