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沈飞:加强劳模人才培育 助推航空事业稳步发展
中国航空报讯:劳动光荣,创造伟大。航空工业沈飞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集“骨干型、攻关型、技能型”于一身的劳动模范,让“中国歼击机的摇篮”成为名副其实的“劳动模范的摇篮”,为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陈阿玉、罗阳、王刚、孙飞、方文墨等劳动模范闻名遐迩,为“航空人”的名字增光添彩,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劳模“基因”。在典型人物的感召下,沈飞公司涌现出一大批青年骨干、技能专家、先进生产者,同时,储备培养了5000多名劳动模范后备队伍。他们像璀璨繁星一样在各个岗位上散发着耀眼光芒;他们用辛勤的智慧和汗水, 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研制空白,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搭建劳模培育体系
在劳动模范培养的系统工程中,沈飞公司在航空工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系统思考,主动作为,采取“树”“塑”并举的方法,通过“实施一项工程、打造两个品牌、搭建三个平台、发挥四项职能”,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劳模培育工程。各级工会组织在劳模培育的实践中,从思想上关怀帮助,从工作上关心支持,使他们从奉献型到攻关型再到骨干型不断成长。

沈飞公司不断完善劳模工匠人才库的数据统计、数理分析等动态管理功能,根据目前劳模工匠队伍结构,制定《航空工业沈飞2020~2024年劳模工匠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一是每月举办一期劳模工匠大讲堂,学习前沿技术、探讨先进方法、交流拿手绝活、推进成果应用。二是每季度举办一期劳模工匠关键项目攻关擂台赛,通过“立一个项目、带一个团队、出一批成果”专项攻关,让劳模工匠精神和技艺持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时至今日,劳模精神已在沈飞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已经融入沈飞人的血脉中,固化成为他们的文化基因。深耕劳模精神的土壤,栽培劳模文化之花,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成为引领时代价值取向的品牌。

强化劳模培育机制
沈飞公司在劳模的培育中积极创造条件,舍得投入,持之以恒。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在每年的双文明建设竞赛评比中,斥资100余万元对各级各类先进进行奖励,近5年投入培训经费6000余万元,劳动模范的综合素质在培训中得到全面提升。二是丰富大赛经验。采取走出去的办法,为劳模创造条件参加国家和省市举办的各类技能大赛,购置先进的工量夹具和专业书籍,使参赛的劳模如虎添翼。三是提供广阔平台。定期举办职工素质运动会、青年岗位能手大赛和技能带头人评选活动,变过去的“相马”为今天的“赛马”,为包括劳动模范在内的怀揣理想、矢志报国的广大职工提供了提升技能、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沈飞公司启动了技术专家“六个一”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能上能下评聘机制,提升技术专家队伍素质,带动技术人员队伍能力发展。一是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鼓励技术专家创建专业创新团队,承担科研课题和技术攻关任务,加强新入职技术人员培育,利用师徒效应形成“师徒型人才链”。二是提升专业素质能力,技术专家依据公司需求和专业特长,针对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 系统策划系列专业课程内容授课计划。三是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对标先进专业水平,对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把控,建言献策推动专业发展。
通过一系列的锻炼和培养,沈飞公司的英才们得到了快速成长,近5年共有214名技术专家、3509名技术骨干、187名技能带头人和863名技术能手脱颖而出。在每个群体中都有劳动模范的身影,实现了“年龄上老中青相结合、结构上理工文相衔接、技能上高中低相提升”的具有沈飞特色的劳模队伍建设新格局,为沈飞公司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发挥劳模引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