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4-16 07:43 的文章

全面发起“15个攻势”一年间系列述评|公开答辩

全面发起“15个攻势”一年间系列述评|公开答辩

青岛日报2020年4月15日1版

青岛新攻略

——全面发起“15个攻势”一年间系列述评②

公开答辩,锚定“青岛打法”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薛华飞

一年前,2019年4月14日晚,可容纳600余人的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三楼会堂座无虚席,海洋攻势作战方案答辩在这里举行,这是青岛“15个攻势”作战方案答辩的第一场。此后直到2019年6月26日,答辩“收官之战”——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作战方案答辩结束,我市“15个攻势”作战方案的答辩圆满完成。

“15个攻势”就是15场战役,经过答辩确定每个攻势的方案之后,就等于在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指引下,锚定了青岛发展的具体“打法”。但答辩毕竟只是一个开端,关键还要落地落实才能取得成效。如今一年过去,“15个攻势”没有停留在口号上,作战方案也没有停滞在纸面上,一座座“碉堡”被炸毁,一个个“山头”被拿下,一场又一场攻坚战取得胜利,“15个攻势”确定的“青岛打法”也开始逐步收获。

公开答辩提高公开度透明度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市委、市政府发起了“15个攻势”。这“15个攻势”的作战方案就代表了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还要进行公开答辩?这是很多人对答辩感到新颖的同时也比较疑惑之处。“各个层面要通过方案的答辩,自觉把职能工作纳入全市‘15个攻势’全局来审视和把握,明晰每一个攻势的来龙去脉,了解青岛在干什么、每一个攻势意味着什么、自身在攻势中的位置是什么,打破本位主义,形成大协作格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在主持首场答辩时就解开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对于青岛的领导干部和市民群众来说,这都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它“颠覆”了人们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传统认识。公共政策的制定是确定一个城市整体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一直以来都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公开度不够、透明度不高的问题,决策体现的往往只是有关部门、少数人的意志,无法吸纳社会各界的智慧,甚至无法真正契合决策对象的实际需求。

公开答辩,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公开答辩,各个攻势的牵头领导、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方案进行了精细设计、论证、答辩,倒逼提高顶层设计质量,切实理清了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开阔了视野,找准了穴位,凝聚了共识,增强了决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提高了公共政策的科学性、严谨性、稳定性。

15场答辩都在晚上举行,每一场均历时四五个小时、六七百人参加,不仅包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的领导同志,还有市委各部委、市直各党组(党委)、各区市、中央和省驻青有关单位、市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主要负责人,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相关行业商协会代表,等等。此外,每场答辩都还会有200名左右自发参加的机关干部,场面十分“火爆”。

答辩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由每个攻势的分管市领导带领主要实施部门的“一把手”组成答辩团坐在台上,通过PPT演示和视频材料汇报作战方案的内容。汇报完毕后,包括市级领导同志、受邀专家学者、商协会和企业家代表、区市和部门负责同志等依次提出问题,几乎每场都会有20多人提问,主、副答辩人对大家所提问题逐一作答或给予回应。时间所限,不可能所有人都能提问,其他与会人员则可以通过填写意见建议征集表,对作战方案提出书面意见。

“4个小时的答辩看似时间长、规模大,但实际上却是一次精简节约的会议。”参加答辩的受邀专家表示,如此答辩,是一次大范围的集思广益、头脑风暴,通过答辩的方式完善和提升方案,不仅形式新颖,而且能够真正起到良好效果。

问答互动增强决策专业化

在如此大规模的互动交流、观点碰撞中,作战方案得以进一步完善,也使政策制定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完善提升的过程。通过答辩,大家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15个攻势”,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从而增强大局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干事创业、推动青岛发展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