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3-31 23:40 的文章

刘尚希:如何提高政府投资的有效性来对冲疫情

  文/意见领袖专栏机构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近日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和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如何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尽快复苏”网络视频会议上,探讨了如何提高政府投资的“有效性”来对冲疫情影响。他认为,从当前来看,要从“基于物的项目+投资”转向“基于人的项目+消费+投资”,对冲疫情影响,扩大政府有效投资,应以扩大公共消费为前提。   

何谓政府“有效投资”

判断政府投资“有效性”的新准则

调整政府投资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刘尚希:如何提高政府投资的有效性来对冲疫情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尚希

  投资包括政府投资和市场投资,市场投资里有民间投资、外资投资、公有制企业投资等,相对于市场投资的就是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在政府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能产生什么样的效应,是涉及到政府政策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政府投资也很难说得清楚,因为现在我们的政府统计也不是很完善。政府投资方面,要把这些口径对得很准是非常难的事。

  01

  何谓政府“有效投资”?

  中共中央政府局会议指出,要发挥好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什么是有效投资?在理论上需要探讨,在实际操作中也需要进一步界定。一般来说,政府投资也称为公共投资,是指政府通过资本性支出形成的公共资本,构成社会总资本积累的一部分。

  为什么要有政府投资?传统的解释是公共产品,政府投资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现在谈的比较多的角度是,政府投资主要是基于宏观调控,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来影响经济。运用宏观政策、政府投资来对冲疫情的影响,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

  政府投资的范围是两大类:一类是基础设施类的投资,一类是非基础设施类投资。机场、港口、道路、交通设施、污水垃圾处理、公共住房、公用事业、农林水利设施、国土保护等是基础设施类投资。教育、科技、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固定资产投资属于非基础设施类的投资。

  就我国而言,还包括另外两类。一是转移类资本性支出,比如政府相关部门的一些钱投到企业做为技改资金,给企业创新提供补贴,在政府统计里没有形成公共资本和资产,但是企业会形成资本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讲还算投资,但又没有统计到政府投资里去。另一类是基金类资本性支出,比如政府产业投资基金,运用了金融的手段,而不是直接拿预算内的钱,或者从市场上融资投资做项目。这一类的投资主要是在竞争性领域,跟基本建设是不一样的。

  在我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地方投融资平台,也可以说是地方国企的投资,或地方政府的投资,很难分得清楚。从法律角度来说,地方投融资平台属于市场投资,但是和政府职能搅在一起,界限不是很分明。现在有的把这些投融资平台、或者说城投公司跟政府投资混在一起,口径是五花八门的。

  02

  如何看政府投资的“有效性”?

  2019年7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政府投资条例》,是我国有关政府投资领域的第一步行政法规。这个《条例》的出台大概用了十多年,但现在看起来,它并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因为在《条例》中,对政府投资,特别是强调了公共领域的投资,规定了七个方面。这是按照过时的公共产品理论、投融资理论来设定的,背后是一种界域思维、项目思维,存在着画地为牢的考虑,有利于维护相关部门的审批权,但很难提高政府投资有效性。

  从以下四个角度来判断政府投资的有效性。

  一是基于经济的视角,短期看是否有助于稳定经济、中长期看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长期看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这些通常是以投资乘数大小来判断。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前的政府投资乘数很低,远远小于1。从这个角度看,短期通过政府投资稳定经济是非常困难的。政府投资乘数还与另外一个因素有关,边际消费倾向。目前我们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居民收入这些年有些增长,但消费往下走,形成一个“喇叭口”。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投资乘数减小,这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不能上升,投资乘数是无法提高的。不仅仅是政府投资乘数,市场投资乘数,也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又与分配差距是相关联的,和基尼系数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