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政策咨询 2020-07-15 00:29 的文章

李伟:关于政策咨询研究工作的思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作为国务院机构序列的直属事业单位,其根本职能是对涉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及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进行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发展中心机构层次和职能属性的定位,决定了对其咨询研究工作质量、水平、作用的高要求。否则,“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徒有虚名,当之有愧。要能实现这种高要求的工作目标,涉及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素质提高、财务支持、科研课题管理等诸多方面,本文仅从实际工作感受的几个侧面作些探讨。

一、要摆正“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于发展中心的职能定位,毋庸置疑,国家相关政策的咨询研究是其根本职责。但是,我们做政策咨询研究,绝不是孤立的,不能就政策研究政策,而要与学术理论研究、经济社会实践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三者之间的关系应是有机的统一体,相互支撑,而不是互相排斥。任何事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正确、有效的政策,都必然是基于其所处的经济体制,因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制定的,并将在实施实践中予以检验。人们总是力求最大限度地把握所制定政策与经济体制、客观规律等相关要素的一致性,以求得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这一求得“一致性”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们的认知和理论、实践相统一的过程,是实践—理论—实践反复循环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理论的指导、实践的检验都是不可或缺的。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曾指出“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而脱离实践的理论,也只能是空洞的、无对象的理论,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试想:如果缺乏扎实深厚的相关领域的学术理论基础,缺乏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实际运行状况的深刻了解和把握,要想提出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高质量、高水平、作用大的政策建议,这可能吗?

宋朝理学大家朱熹曾有脍炙人口的诗作《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的寓意不难理解,但朱熹作此诗的技巧与诗意结合之巧妙,堪称一绝。四句未见“书”一字,然却以《观书有感》为题,言读书获益之得,此意此工颇值得玩味。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政策咨询研究工作。要想不断推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政策咨询建议,就要能够使“知识、学术理论、实践”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政策研究工作者的大脑之“渠”,我们在努力完成各项政策咨询研究任务的同时,就必须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政策研究工作者的相关学术理论水平,夯实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增强他们在经济社会相关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要调整好时间、精力、力量,进行必不可少的经济、社会调研,理清有关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正负作用因素和利弊得失,为制定及完善政策提供咨询依据。要尽力避免成年累月地只埋头于完成任务式的工作方法,因为这种工作方法的勤恳精神诚然可嘉,但于长远不利。“活水”不济,“渠”何得“清如许”?当然,政策研究的根本职责这一点是不容动摇的,应是以政策研究为主,与学术理论研究、经济社会实践研究等有机、紧密结合,积极探讨这三者结合的有效机制和最佳结合点。

二、努力培养、提高三种能力

(一)能够先于大多数人发现重大问题的能力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质的东西无不通过某些或多或少的现象以体现。而其本质的东西往往预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政策咨询研究工作,十分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或前瞻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所谓预见,不是指某种东西已经大量地普遍地在世界上出现了,在眼前出现了,这时才预见;而常常是要求看得更远,就是说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395页)战国时期宋玉的《风赋》中曾有“风起于青萍之末”之言,是古人对人们认识事物有先见之明能力的经典之喻。能否见微知著、见机于先、窥斑见豹、一叶知秋,先于众人感觉、发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倾向性、趋势性的重大问题,是高级智囊机构、人物与一般智囊机构、人物的根本区别所在。这种能力的高低,一方面在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深浅,更重要的在于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认知的敏感性和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