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高校享受政策福利多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7月12日讯(记者 胡丽齐 陈望 )炮机、挖掘机、洒水车……近日,在陵水文黎大道延长线尖岭段施工现场,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争分夺秒、紧锣密鼓地推进工程进度,确保项目按期完工。
“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30%,预计9月中旬可实现全线功能性通车。”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管理局筹建工作组成员周聪说,文黎大道延长线尖岭段是连通陵水县城与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路网、水网、电网、气网、光网等“五网”基础设施的主要通道,道路全长6.35公里。“通车后,从陵水高速公路口到园区只要10分钟。”
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是海南自贸港建设先导性项目之一,承担着中国教育对外开放试验田、压力测试平台和集中展示窗口的重任。今年6月初,试验区在陵水黎安揭牌成立,一个月过去了,园区建设进度如何,项目打造有何亮点,未来将有哪些知名高校落户?请跟随记者一同走进试验区。
“大共享+小学院”建设模式
融合国际化与本土特色
试验区坐落于美丽的黎安半岛,这里地处北纬18度,拥有“三山两水”的生态格局,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记者了解到,该园区规划范围12.72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581公顷,一期建设用地面积424.72公顷。
为将珍贵的自然资源充分用于海南自贸港建设,海南坚持“大共享+小学院”思路,建设功能相对完整的起步区校园,“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推动一批”,压茬推动试验区一期的校园基础建设。
“我们力争7月启动公共教学楼和学生生活二区的建设,这是起步区建设的一部分。”试验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淑和说,试验区一期共分9个共享区项目、9个校园道路项目、各高校独立学院楼项目三个批次。其中,9个共享区项目包含体育场、图书馆、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公共教学楼、公共实验楼、学生食堂、学生生活区(一区、二区)、教师公寓等,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
“大部分高校存在公共空间过剩和浪费的现象,而共建共用的‘大共享+小学院’建设思路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提高了公共资源使用和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公共资源服务水平。”吴淑和说,9个共享区的设计兼具国际化、本土文化以及国际区域特色等。
吴淑和介绍,如果俯瞰图书馆,将看到一朵盛开的三角梅花。立面装饰采用黎族图腾文化元素,将象征吉祥如意和美好愿景的甘工鸟图腾纹样进行当代化呈现,同时,著名民歌《请到天涯海角来》的五线谱韵律也将在立面上展现。
记者获悉,目前,9个共享区项目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同时,9个校园道路项目及各高校独立学院楼项目也启动初步设计等相关工作。
三所高校海南国际学院正在注册登记
入驻高校给予办学经费补贴
海南省教育厅自贸办专职副主任路剑威介绍,试验区对标海南自由贸易港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服务海南“三区一中心”国家战略定位,突出国际化和开放型特色,积极引进境内外一流教育资源,举办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并引进境外一流工科大学独立办学。打造高素质、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留学重要目的地,打造新时代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新标杆的集中展示窗口。
“试验区已经签约了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规划办学规模3万人。”路剑威说,目前三所高校海南国际学院筹备办公室均已挂牌成立,正在注册登记。未来试验区计划引进国内一流高校联合境外一流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同时引进国际知名的境外工科院校在试验区独立办学。“在大共享+小学院建设模式下,公共教学楼等设施共享共用,专业教学科研楼相对独立使用。逐步形成多所办学机构聚集、学科交叉融合、办学资源共享的格局。”
高校在试验区享受哪些优惠政策呢?路剑威说,以划拨或出让方式优惠提供办学用地;学费标准由学校根据办学成本自主确定;教学科研设备和仪器、基建用进口设备和物资可享受零关税。海南省对入驻高校给予办学经费补贴,由省财政按海南省学生生均综合定额标准纳入预算安排,由各高校统筹使用,鼓励其加快扩大办学规模。此外,试验区建设实行“特别极简审批”制度。
“做好国际高中和试验区中外合作办学的协同发展,提升海南国际学校办学品质,让更多国际学生到陵水的高校就读,打造海南国际教育品牌。”路剑威称,对海南引进的外籍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长期工作或投资的外国人,进一步提供办理口岸签证、长期签证、居留许可和永久居留便利;引进海南的学校高层次人才和管理骨干,在个人所得税、购房、购车、子女入学、医疗等方面,按照规定享受国家和海南有关政策。
创新实施“五位一体”工作新模式
超常规举措跑出自贸港速度